原標題:一分錢一滴水一個零件,他們“儉”起夢想!青島3位“勤儉達人”分享節約竅門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小到個人、家庭,大到國家、社會,都離不開勤儉節約。2006年,聯合國確立10月31日為世界勤儉日,旨在號召人們勤儉節約以共同應對日益嚴重的資源危機,進而促進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今年的世界勤儉日到來之際,記者走進島城3位“勤儉達人”的生活,聆聽他們勤儉節約的故事。
01 維修達人
工作中,他擅于修舊利廢,讓設備、工具等重獲“新生”,為公司節約開支,是同事眼中的“勤儉明星”;生活中,他精心改造生活中的廢舊物,使舊撲克牌、洗衣液桶等得到充分利用,節省家庭花銷,是家人眼中的“節約達人”。他就是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李滄巴士第九分公司維修工曲志山。從小時候起,家庭條件艱苦的曲志山便受父母影響,學會將廢舊物品修修補補,重新利用。這種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一直伴隨著他。
生活中的“節約達人”
“小時候,我對家里的小家電很感興趣,好奇它們的構造。有一次按捺不住好奇心,將收音機給拆了。”今年36歲的曲志山回憶起兒時的那一幕,仍然記憶猶新,“結果無法將零件原樣裝回,受到父母的批評。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也激發了我的愛好。”曲志山告訴記者,后來他經常嘗試拆卸、維修自行車。高中時,他考入青島第四十五中學,學習汽修專業。除了專業學習,他還自學了家電維修。至此之后,家中的家電壞了再沒找過修理師傅,有時親戚鄰居也會拎著小家電上門,讓曲志山幫忙修理。
“爸爸,我的遙控汽車壞了,你幫我修一下吧。”6歲的兒子拿著壞掉的遙控汽車來到曲志山面前。在孩子眼中,父親就像一個魔術師,能把自己壞掉的玩具變回原樣。果不其然,曲志山一番操作后,遙控汽車的輪子重新轉動起來。作為家中的“節約達人”,用壞的東西曲志山都舍不得丟掉,經過他的修理改造后,或是恢復功能,或是另作他用。憑借著超強的動手能力,大到汽車,小到兒子的玩具車,他都信手拈來。
除此之外,曲志山還是一位“環保達人”,他把家中用完的洗衣液桶改造成花盆;把廢舊撲克牌改造成針線盒;把喝完的茶葉曬干,做成除味袋……久而久之,在曲志山的帶動下,家人們在扔掉廢舊物品之前都會先考慮能不能把它改造一下。“就連兒子看到空玻璃瓶時都會問我,這個瓶子很漂亮,可不可以把它改造成一個小花瓶。”曲志山告訴記者,每當兒子有了“創意”,他就會立刻動手改造。
工作中的“勤儉明星”
世界勤儉日前夕,記者見到曲志山時,他正和同事一起檢查養護公交車防滑鏈條,為即將開始的冬運備戰。
2004年,中專畢業的曲志山進入青島公交集團實習,2005年正式成為公司員工。“剛工作時是修理汽油車,2008年開始維修柴油車,再之后就是修天然氣車和電動車。”曲志山告訴記者,工作中他不斷更新著自己的修理技能,積攢了許多寶貴的修理經驗。他把修理車輛更換下來的廢舊零部件全部收集起來,利用空余時間一個個拆開,看看有沒有修復的可能。經過曲志山的仔細甄別和修理,許多零件或者配件被拆下來重新利用,為公司節省了不少開支。
有一次,一輛電動公交車的總成出了問題,聯系廠家后只能更換,不能修理,費用高達8000元。“如果能找到問題出在哪里,就能省下這筆錢。”于是曲志山開始研究車輛說明書,還上網學習相關故障的維修方法。“經過研究,我發現導致總成故障的原因是里面的自調機構無法自動伸縮。因為自調機構上的防塵套老化或脫落,無法防止雨水和塵土進入,使得齒輪無法轉動。要修好這個故障,只需要將自調機構拆下分解,清洗內部并給齒輪抹油,再更換防塵套就可以了。”曲志山按照這個方法在一輛車上進行實踐,成功修復了故障。“聯系廠家維修既耽誤時間,成本還高。我們自己修理,只需要花幾塊錢買個防塵套,還不影響車輛運營。”曲志山說道。
在公司掀起勤儉風
除了能“盤活”汽車零配件,曲志山對于維修工具的構造也了如指掌。有一次,維修車輛用的中型氣動棘輪扳手壞了。這種氣動扳手采用進口軸承,換一把新的得花不少錢。曲志山研究后發現,是扳手內的棘輪壞了。他花50元買了新的棘輪,將扳手修好了,一下又節省了數百元。
“能用的就用,一顆螺絲也不能浪費。”曲志山的節儉精神獲得同事們的認可,成為公司的“勤儉明星”。公司組織召開節約交流會,讓曲志山分享修舊利廢的經驗,同時讓駕駛員及后勤工作人員交流日常運營中節約燃料、水電等良好習慣的心得,真正將勤儉節約融入日常生產工作中。
02 記賬達人
市北區退休教師 張偉源
在互聯網已全面融入人們生活的今天,市北區河清路社區的一位老人卻堅持用最傳統的方式記錄下每一筆花銷。他就是今年81歲的退休教師張偉源。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厚厚的賬本記錄下40多年來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變化,而老人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一直沒有變。
每天記錄生活開支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張偉源老人從書房的檔案夾中拿出4本大大小小的賬本。本子的外皮有些磨損,紙張發黃,其中的字跡也微微暈染,年代感十足。
張偉源正在翻看老賬本。
“我記賬的習慣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當時工資水平比較低,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必須節儉,我開始記賬,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從張偉源的話中記者得知,他和妻子從結婚到現在一直采用“AA制”的形式過日子。“我們1967年結婚,婚后每月工資幾乎都沒有結余,所以就萌生了‘AA制’記賬過日子的方式。當時并沒有‘AA制’的說法,就是兩人各拿出一部分工資用作家庭生活開銷,每月花剩下的錢則平均分配,憑個人意愿自由支配。”張偉源說,自從采用這種方式,月底賬本上才漸漸有了結余,可供兩人支配的余額也越來越多。這更加堅定了他倆記賬過日子的想法。
賬本反映生活變化
記者發現,每一本賬本的封面上,張偉源都細心標上了記錄的起止時間:1983年—1989年、1989年—2002年……賬本里的內容都是按照“時間、摘要、數量、單價、收入、支出、結余”這幾項來記錄的,每一筆開銷寫得工工整整、明明白白。老人告訴記者,“我們最早是從1978年開始記賬的,但后來賬本丟了,現存的記錄是從1983年開始的。”第一條賬目是1983年12月25日寫下的,記錄著“豆腐0.66元、面包0.14元、豆芽0.3元、支出1.1元、結余46.22元”。從賬本的明細中可以看出,1983年的主要支出是糧食、豆腐、飯票、白菜等生活必需品。1998年,支出中出現了豬耳、蛋糕和排骨等副食品,時常出現買雞、買魚等記錄,每年的結余有了明顯增加。到了21世紀,賬本的支出內容更加豐富,電風扇、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等電器成為家里的大額開支。
在與記者對話的過程中,老人多次撫摸、翻看手中的賬本,他說,自己每次看的時候都很感慨,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和過去的自己對話。
勤儉美德需要傳承
“10月29日:購買水果蔬菜、包子,共花費28元。”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偉源剛剛從市場上買菜回家,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賬本,把當天的每一筆花銷記錄下來。“到家之后就先記賬,要不然時間長了就記不住啦。”張偉源說,年輕時記賬是為了節省開支,控制購物欲望,養成節儉的習慣。夫妻倆會定時翻看賬本,總結哪些錢是該花的,哪些錢是該省的,做到心中有數,“時間長了,這種記賬的行為就成了一種習慣。一旦不記,就覺得少點什么。”
張偉源說,如今老兩口每天的開銷無非是購買食物及日用品,再就是看病買藥,在穿衣出行方面都比較節儉。他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像年輕時那樣過分節省。但是當節儉成了一種習慣時,就不會大手大腳地花錢了。每個月結余的工資我們都會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賬本上每天的收支都記錄得詳細明了。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劉文超
“錢要花在刀刃上,記賬后就能一目了然,從而形成節儉、規律、有計劃的生活方式。”張偉源告訴記者,如今家中的很多家具還是早些年自己動手做的。“當然這些物件都能買得起,但是只要還能用,我們就不會輕易丟棄更換。不管生活條件如何,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不能丟。”在張偉源看來,記賬要清清楚楚,做人要明明白白,這種勤儉節約的美德需要傳承下去。“賬本記的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生動的生活故事。只要我還動得了,就會一直記下去。”
曾是早報新聞人物
除了老賬本外,張偉源還有一本《工資收入憑證匯集》,是他親手制作的“個人工資檔案”。上面整齊地貼著他自1991年至今所收藏的上百張工資條,每年的工資條空白處都整齊地標注著年收入。
除此之外,張偉源還用各種證書、證件匯成“證件資料集卷”,用家中老照片匯成“我的人生歷程”影集。記者看到,影集里有他從小到大的照片、獲獎證書,還有每個階段手寫的自傳。“翻開這本影集,幾十年來的人生經歷歷歷在目。”張偉源說,每張老照片都像一扇記憶的門。張偉源告訴記者,他1962年參加工作,先后在青島55中、青島14中當過老師。因為負責過校報的編輯,因此對案頭資料的整理非常細心。與自己相關的所有照片、票證、記賬本、工資條,他都收集起來,分門別類保存。2001年退休后,他著手將這些資料整理分類,形成10多個大類、100多冊的家庭檔案。可以說,張偉源是位不折不扣的“家庭檔案達人。”
其中,在“證件資料集卷”中,記者驚喜地發現,早在2003年和2007年,張偉源的故事就曾登上過《青島早報》,老人細心地將當時的版面剪下收集,成為自己人生檔案的一部分。
03 節水達人
西海岸新區居民 劉術妮
家住西海岸新區的劉術妮,不僅有著良好的節水習慣,還總結出一套用水“妙招”,在家中設計了一套用水“微循環”系統,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家中用水巧設“循環”
“我平時洗菜不用沖洗,都是用盆洗。洗菜水不會立即倒掉,而是用來洗抹布、擦地、沖馬桶。”今年55歲的劉術妮告訴記者,這是她一直以來保持的生活習慣,“洗過抹布之后的水還能用來沖馬桶。”
劉術妮拆下洗漱盆下水轉接管,底下放上水桶,用以收集洗菜、洗手水。她在家中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用水“微循環”,這些收集起來的廢水用途多樣:洗菜水、淘米水可以用來澆花,刷鍋洗碗水可以沖馬桶,洗衣服的水能夠擦桌椅、拖地,擦桌椅、拖地剩下的水可以用來沖馬桶。“如果第一遍用后就把水排走了,剩下需要用水的地方,就得用干凈的水,造成浪費。”劉術妮用水時有嚴格的先后次序。
劉術妮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用水習慣。“我們家洗衣服,都是攢多了再洗。并且,洗第一遍衣服的水我也習慣留下來,再用它洗襪子什么的。”劉術妮認為,節水不僅需要“妙招”,更重要的是始終保持節約意識。
利用效率提高一倍
通過“用水微循環”,劉術妮的家中實現了“一水多次用”,在節水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比如用洗菜水沖馬桶,等于省下來了一半的水。”劉術妮說,這樣一來就相當于把洗菜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一倍。而長此以往,節約下來大量用水。
“我們家三口人,一般一個月只需要20多元水費。”劉術妮告訴記者,她身邊很多朋友和鄰居的三口之家,每月水費一般在40元左右。照此計算,一年下來,劉術妮一家能夠省200多元水費。而按照劉術妮一家人2008年從農村到城市“上樓”生活開始計算,14年間,劉術妮一家節省了接近3000元的水費支出。
女兒養成勤儉品格
劉術妮節水習慣、意識的養成要追溯到童年。“我老家在農村,小時候家中沒有自來水,用水全靠挑。家里人多,水老是不夠用,所以從小有節約用水意識。”劉術妮說,很多用水習慣都是她在老家時養成的。
退休前的劉術妮在西海岸新區珠海街道工作,她巧設“用水微循環”的做法一度被街道采用。2017年,在劉術妮的建議下,珠海街道的雙鳳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通過將洗漱盆的下水轉接管拆除、由水桶代替下水管,用上了“微循環系統”,提升了水的利用效率。
“劉術妮改進的這個節水‘微循環系統’,引發了社區眾多工作人員爭做‘節水達人’的熱潮。”劉術妮的老同事紀蓉告訴記者。如今,劉術妮已經退休4年,但她在社區中留下來的節水妙招和節水精神還一直在。
而劉術妮的習慣,在下一代中也得到了傳承。“我的女兒在家的時候,跟我一樣的做法。”劉術妮說,在家庭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孩子也養成了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孩子也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品格。(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博文 劉文超 張孝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