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號:15225080030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日日是好日: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
作者: 森下典子
譯者: 夏淑怡
印刷工業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日日是好日》是前年在成都學茶時看的書了。挺像心靈雞湯,不過也許人有時也需要點雞湯,才能渡過突然變故引發的心情焦慮,以及重復生活帶來的枯燥無味。
作者以時間為線,回顧了自己從20歲誤打誤撞開始學茶,一直學到可以當茶道老師的20余年。這期間經歷了找工作失利、談戀愛分手、父親去世、最后終于穩定生活的起起落落。唯有茶道課,幾乎每周六下午雷打不動,如同人生河流里的錨。
整理本篇時發現還有同名電影。故事線和書里基本相同,但是人物有了具體形象。豆瓣評分8.2,也可一看。
![]()
《日日是好日(2018)》
摘記分割線 配圖自中文版書和豆瓣-電影劇照推薦序自從公元780年,唐代陸羽書寫《茶經》,把飲茶這件事提升到“品茶”的境界,雖然飲茶的形式有所變異,但由品茶意境延展而來的審美情趣,卻像條河流,一直在歷代的風雅人士心中回蕩綿延,與詩書、繪畫、陶瓷、焚香、插花、彈琴等事,交織成一股精微燦爛、儒雅閑適的生活美學,直到清代才開始逐漸衰微沒落。公元一一九一年,南宋光宗時期,到中國參訪的榮西禪師把祥和的寺院點茶法和蒸青綠茶制法帶回日本,并以漢文寫成日本第一本茶書《吃茶養生記》,從此品茶的風潮隨著禪宗思想在日本傳播開來。雖然在現代中國,古代的飲茶方式已完全消失了,但日本卻把點茶法完整地保存在細膩而獨特的茶道文化之中,直到今天。不論任何時代,茶香都是我們寄托情感的好地方,不論外在物質條件充裕或者不足,我們都可以在茶湯的美味中找到安慰。每年季節不停地循環,人生亦有季節的起伏,除此之外,還有更大的循環不斷重復上演。國家的興衰、文化的開合,是否也歸屬于自然的節奏、生生不息的循環呢?
推薦序二 空谷足音進入日本茶道的殿堂,歷程就如登山一般。登山口人群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往上走一段路,同行者不再擁擠;再往上走,身邊的腳步聲不再零亂。接下來的路程,就看各人際遇。有人走在華麗的風景中,以為頂峰就在前方;有人走在無人的小徑,竊喜這才是攻頂的秘道。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此時《利休百首》中的訓示就如空谷足音,呼喚著我們的心靈,聲聲叮嚀著:茶道是一條沒有終點、不追求答案的修行之路。優游山中不忘腳邊一草一木,享受每一次的學習吧!推薦序三
一本永不褪色的茶人日志在西方教育的影響下,老師常鼓勵大家勿囫圇吞棗,要學習思辨、提出疑問。相較于斯,日本茶道就是典型的東方思維:“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聽手的感覺行事。”手的感覺,就是古人說的“熟能生巧”吧!傳統工匠長年在鍛煉手上功夫,不需思索,指尖自然就反射了內心的情緒。然而為避免流于匠意,應時時刻刻回過頭來“聆聽”心的聲音。《日日是好日》是一位日本茶人習茶二十五年的生活日志,作者恬淡低調的文字風格,一如修行多年的茶人姿態。誠心推薦給懂茶或不懂茶、習茶或教茶的您。當年首次閱讀,觸動了我初懂茶事的那份記憶。多年后再度溫習,仍然感動不已。“日日是好日”出自佛經《碧巖錄》,意指透過修行改變了心境,即便遇上生命逆流,也能以平常心相待,一如茶人在面對不同茶湯或茶客時,應秉持此生唯一或最終次的態度,心存感念而歡喜。
前言每周六下午,我總會步行十分鐘左右,走到一間入口處擺放著一個八角金盤盆栽的相當古樸的民宅。當它的大門“嘎啦”一聲拉開時,可看到已用水拂拭過的潔凈玄關,聞到炭火的香,庭園方向也隱約傳來水流聲。走進一間朝向庭園的寂靜房間,坐在榻榻米上,開始煮水、沏茶,然后品嘗。這樣一周一次的茶道課,從大學時代開始,不知不覺已維持二十五年。小學五年級時,父母帶我去看費里尼導演的電影《大路》(La Strada,1954)。這是一部描繪貧窮江湖雜耍藝人的影片,相當深澀晦暗。當時,我完全看不懂導演想表達的意境。“這樣的電影怎能稱為名片嘛!還不如看迪士尼卡通。”可是十年后,我念大學時再看這部電影,內心所受到的沖擊卻相當大。“《大路》,原來是這樣一部電影啊!”看完后心里很難過,只好躲在電影院的暗處,獨自垂淚。之后,我談過戀愛,也嘗過失戀的痛苦,更經歷工作不順的挫敗,但仍持續追尋自我的存在。生活雖然平凡,也匆匆過了十數載,到了三十五歲,我又看了一遍《大路》。“咦?之前有這樣的畫面嗎?”俯拾皆是未曾見過的畫面、沒聽過的臺詞。世上的事物可歸納為“能立即理解”和“無法立即理解兩大類。能立即理解的事物,有時只要接觸過后即了然于心但無法立即理解的,像費里尼的《大路》,往往需經過多次的交會,才能點點滴滴領會,進而蛻變成嶄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體悟后,才會發覺自己所見的,不過是整體中的片段而已。所謂的“茶道”,也屬于這樣的事物。
二十歲時,只覺得“茶道”是一種老掉牙的傳統技藝。學習這項技藝時,總覺自己像被嵌在模具中,難得有好心情而且無論練習多少次,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過,它的過程雖然細碎煩瑣,但配合當天、當下的天氣,一定會變化出不同的道具組合、步驟順序。季節一轉變,茶室內整體的模樣更是全然不同。這樣的變化在茶室里經年累月上演著,令身處其中的人也不知不覺產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于是,某日突然聞到大雨激起大地的暑溽味,會察覺:“啊,這是午后雷陣雨。”每年四月上旬,一定是櫻花盛開的季節;六月中旬,就像已有約定似的下起梅雨。年近三十歲才赫然發現,自然的變化是這么理所當然。以往,我覺得季節只分為“很熱的季節”和“很冷的季節”。現在,才漸漸發現其中的奧妙。春天,早開的是木瓜花,然后是梅、桃、櫻花。當櫻花枝頭長出新綠時,紫藤花開始飄香。而杜鵑花季過后,天氣變悶熱,就到了快下梅雨的季節。接著,梅子結實累累、水邊葛蒲綻放、紫陽花(譯注:繡球花)盛開、梔子花滿樹飄香。紫陽花凋謝時,梅雨季也將過去,櫻桃、桃子盛產上市。季節的變換不斷交替更迭,從不曾留白。“春夏秋冬”四季,農歷中還另分為二十四節氣。但對我而言,季節的變換就是每周上茶道課時不同的感受。庸庸碌碌的大半輩子一直像水滴滴落杯中一樣,直到滴滿杯子,也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盡管杯里的水因表面張力已高出杯面。但當某日某一時刻,決定性的一小滴水滴落打破均衡,那一瞬間,滿溢的水便從杯緣宣泄而下。
第一章 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發出聲的飲用“抹茶先喝兩口半!最后要出聲喝完,一滴不剩。”“咦?要喝出聲音?”“沒錯!最后喝出聲,代表喝完的暗號。”雖然心里覺得有點兒抗拒,可是喝完兩口,第三口下定決心,發出“窣——”的一聲。剎那間,覺得耳邊真的響起“窣——”聲。其實,靦腆的感覺只在一瞬間,嘗試之后反而有種快感。“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著做。也許你們會覺得反感但茶道就是這樣。”從武田阿姨口中聽到這樣的話感覺很意外。可是,那時候武田阿姨卻用滿懷感念的眼光看著我們說:“這就是茶道,沒什么道理好說的。”
“沏茶”與“榻榻米上學臺步”“茶道中稱沏茶為“御點前’,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沏薄茶。”“沏茶時,重的東西要輕輕放下,輕的東西才重重放下喲!”總之,不能露出“嘿咻”那種樣子,要輕松站起來。“形”與“心”早已聽聞茶道的禮法有許多麻煩處,可是這些煩人的細膩之處反而充滿想象。譬如,用水勺從茶釜里留取一瓢水倒入茶碗中,光是這樣,就有許多必須注意的地方。“啊,你現在只是舀水的表面吧!水時,一定要留茶釜最底下的水。在茶道里,這叫作“中水、底湯’,而且是要留取正中央、最底層的喲!”“不可以讓水勺發出“撲通’聲。”“是。”正要將留取的水倒入茶碗時。“啊,不是從茶碗的“側邊’,而是從“前面’倒入。”依照指示,將水從茶碗的“前面”倒入。但水勺還在滴水,為盡快弄干水滴,我甩了甩水勺。“啊,不可以那樣。要慢慢等水滴光。"茶道呢,最講究的是“形’。先做出“形’之后,再在其中放入“心’。"
“唰唰”進行到可以用茶籠攪拌茶時,終于松了一口氣。我精神抖擻地拿起茶籠,“唰唰”地仔細攪動。“啊,別攪出太多泡沫!”“咦?”真意外。抹茶不就要像卡布奇諾一樣,上面要有一層奶泡嗎?“雖然也有講究打滿細泡沫的流派,可是我們這一派不時興這樣,而是要將泡沫漂亮地攪出一塊月牙形的茶水面。”習藝精神真正的學習之道,就是在教授者的面前將自己歸零,敞開心胸從頭學起。既然如此,我何必一直固執某些觀念來學習呢?心里總有“這樣的事很簡單”“我也可以做到”等不正確的想法,實在太過自傲了。無聊的自傲,只會成為自己的絆腳石、甩不掉的心理包袱。一定要舍棄這些包袱,讓心里空無一物,才能無所障礙地容納任何事物。“非得改變心情,從頭學起不可。”我由衷這么想,“因為,我一無所知……”
第二章 自然上手每周變化的道具第一次見到的道具,處理上必定至少有一項特別注意的重點。有時也出現裝盛道具的案臺,案臺有圓形、四角、附抽屜等各種形式,而且各有各的處理方式。盡管我們連基本的順序都還沒搞清楚,但老師一定會根據道具不同的功能來沏茶。因此,每次一看到嶄新的道具,我們只好無奈嘆氣。由于總會出現一些記不住的事物,有一天,我忍不住在上課時記筆記。突然——“不行!練習時,不可以記筆記。”不斷重復的一個一個的小動作,點點滴滴串聯起來,不知不覺間穿成一條線。我們的御點前開始接成一條線了。相信自己的手不過,還不算是一條平順的直線。沿線前進中經常還會有中斷。每次進行御點前時,只要一聽到“啊”,就會有是否又弄錯了的不安感。一旦有遲疑,便會開始想:嗯——要這樣,還是那樣......但老師總是搖頭說:“啊,不要想太多,別考慮。”“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聽手的感覺行事。”第三章 集中精力于“當下“突然改變樣式這一年的十一月,我們學習茶道已經滿六個月。上課時踏入茶室,發現室內又變得不一樣。茶室的榻榻米地板上,出現一個棋盤大小、如地炕般的四角形凹穴。凹穴四邊鑲著黑框,里面剛好放入一只帶耳的茶釜,正冒著熱氣。我和道子都盯著這個突如其來的凹穴看。“請注意,從今天開始,每次上課都會有‘爐’。”那凹穴就叫作“爐”。茶室的地板下,本來就挖有“爐”。夏天時,因為上面鋪著榻榻米,所以看不見,到了十一月上旬,農歷所謂的“立冬”時節便移去榻榻米,開啟“爐”。“開爐就是“茶人的正月’喲!”水屋里擺放的道具,也與先前的不同。茶碗是質地較厚、口較小的深底形。“到了冬天最寒冷的時候,還會用到更能保持茶湯溫度的筒茶碗’。它的底更深、碗口更窄。”這時,我想起盛夏時所用的“平茶碗”,外形像昔日燈罩翻轉過來,是底很淺、口寬廣的茶碗。夏天的茶五月上旬,到了農歷所謂的“立夏”時,爐上蓋了榻榻米。“好,現在變成“風爐’了喲!今天開始是“夏天的茶’。”第四章 觀有所感“主人”與“客人”我和道子交替扮演“主人”與“客人”。當一方沏茶時,另一方就負責喝茶。所以在扮演“主人時,為避免犯錯總是很緊張,反之當“客人”就比較輕松。每次換我吃著葉子,發呆等待出茶時——“好好看,主人是怎樣沏茶的。”道子沉穩地“檢視茶筅”,一邊向內轉圈攪動著茶筅,邊將茶筅拿起來查看籠端有沒有折損。她右手手指漂亮并攏,與往內縮的手肘形成一條直線,水平捧著茶碗,用白色茶巾大幅度擦拭碗口邊三次,纖細手腕靈巧做出動作。同樣是沏茶,道子的動作顯得很自然,很像她平常的為人。初釜初釜雖然是每年開春的“第一堂課”,但實際上與平時的上課不一樣。所有學生齊聚一堂與老師互道新禧,享用美食,然后觀賞老師的御點前。因此,也可說是新年的開學典禮。初釜的練習場地鋪了一層嶄新的白布,感覺相當清爽明壁壘的柱子上掛了一只青竹彩繪花瓶,瓶內插著紅白兩朵含苞待放的椿花,以及與較大朵椿花系在一起的垂柳。字畫上可見“鶴舞”或“千年”的筆墨。壁龕正中央的白木案臺上,裝飾著三個金黃色的小米袋。不過,我的目光卻被以往上課練習的場所吸引。那里擺放著一只摩登嶄新的茶具。黑漆漆的!如此成熟的黑色中點綴些許金色,配上一點乳白加土耳其藍,充滿異國情調。以往我總以為所謂“傳統”就等同古老,事實并非如此。真正的傳統是推陳出新,維持嶄新摩登的氣息,這與我之前的想象完全不同。我就像身處日本的異鄉客,又像是百年前法國人乍見憧憬中的日本那般大開眼界。武田老師穿著袖擺上印有家徽的寬松和服,兩手撐在榻榻米上,對大家說:“各位,新年快樂。今年也請多多指教。希望大家在這一年中更努力精進學藝!”學生們也將扇子朝向前拿,一起鞠躬說:“今年也請多多指教。”老師的行禮老師在初釜展示的是濃茶點前。若將“薄茶”比喻為卡布奇諾,那么“濃茶”就可以稱為 Espresso。抹茶的種類也分很多等級,御點前所用的都是上等好茶。薄茶是一人沏一碗濃茶則是將數人份的茶沏在一個碗中,每個人輪流喝一些。老師鞠躬的模樣,就像是鳥兒瞬間展翅抖動身軀,再輕松恢復原貌般優雅自然。她優雅表達“敬意”,富謹慎含義,卻毫無卑躬屈膝之感。鞠躬并非只是向對方草草低頭而已。單純的一個鞠躬可以涵蓋無數的意念,即在“形”中包含著“心”。老師的濃茶點前當濃茶中倒入開水,慢慢開始攪動茶筅之際,老師提醒我們,此時一定“要細心注意,有如在提煉貴重的物品”。由于相當謹慎,形成一股難以形容的氛圍,猶如臻至御點前巔峰,令人不由得產生緊張感。最后是寫“の”,然后慢慢將茶筅取出。大家終于“呼”地松一口氣。我們的眼睛追逐著老師手邊的動作,頭腦卻意外覺得清新愉悅,就好像用眼聽音樂一樣。然而,老師自始至終不受我們影響,優游自在地專心沏茶。“好好觀察。觀有所感就是學習喲!”沒錯!正如老師所說的,順暢、不出差錯的過程中自有深意。即使是中規中矩的動作、單純的敬禮,自然表達的動作展現出人體內的“氣”,身體的語言是無可比擬的。第五章 目睹真品茶會趁著開門的空當,“老師”們開始互相打招呼。但不知為什么大家都壓低聲音:“哎呀,您這么早就來啦!”“今天也請多多指教。哎呀,難得天氣這么好呢!”“是啊,天氣好就是最好的招待。”“大寄”茶會像這樣聚集無數成人的公開茶會,就稱為“大寄”。在大寄茶會擔任沏茶的,不是主辦的老師,而是學生。一般都是沏兩巡薄茶,第一巡要讓被稱為“正客”、坐最上座的主要賓客們飲用,第二巡才換第二順位的“次客”喝。然后才由負責端送的學生們,將在水屋沏好的薄茶,一杯杯端出給第三順位的賓客喝。那么茶室中的主人——“老師”負責什么呢?和最前排的主要賓客談天,應答他們對字畫、壁龕上插花、當日茶具等的詢問,還要讓其他賓客能盡興。坐在前排的主要賓客不只是最先喝茶,也要負責回答其他賓客的疑問和帶動喝茶的氣氛。所以,坐最上座的都是一些老練的茶人,知識、常識、經驗均很豐富。坐在正客席上的老婆婆約八十五歲。雖然一直說不,但一旦坐在正客席位上,立刻整理和服,拉好衣領,然后將扇子放在膝前,一臉開朗地說:“哎呀,承蒙各位抬舉,今天坐在這個席位,真是不好意思。讓我們彼此互相學習吧!”鑒賞每個人喝完薄茶,還要細細品味所用的茶碗。那只泛著漆黑光澤的茶碗,傳到我們時,只見老師彎下身看,再小心翼翼用兩手捧起來觀賞,然后輕輕放在我的面前。“這是樂吉左衛門所做的茶碗喲,好好用手觸摸,體驗它的重量、質地,再小心翻過來看碗底是否刻有什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這個茶碗竟然值數百萬日幣。“多參加茶會,親自用手接觸、觀看無數的真品,會見不同的賓客、主辦人,也是一種學習喲!”沏茶完成,“棗”和茶勺并排放在榻榻米上。主人與賓客寒喧結束時,所有人將扇子擺放膝前行禮。之后,每個歐巴桑都站了起來,好像要做些什么。原來大家層層圍在茶具四周,有人將“棗”的蓋子打開,有人將茶勺拿在手里說:“真是好茶勺呢!”“哇,這爐緣真是太棒了!”學習這時,一個老婦人對著老師喊:“啊,武田小姐,今天帶年輕弟子來參加呀?”老婦人滿頭的白發梳成一個髻,身穿合宜的薰衣草色和服,手拿一條仙客來般淡紅色的大披肩直挺挺地站著,讓我想起水仙花。她就像以往那些“有教養人家的小姐”,雖然實際年齡超過八十歲,卻不會給人老態龍鐘的感覺。一見到她,我心里就想:將來若能變成這樣,多好啊!第六章 品味季節所謂的品味老師經常搭一個小時左右的電車,大老遠跑去采買著名的和果子,如銀座空也的“貝味瓢”、赤坂塩野的“千代菊”,北縑倉Komaki的“青梅”。“這是長門的‘柚子饅頭’。”茶具的演出學茶道之前,一直以為所謂茶具大概都是泥巴色的茶碗古色古香、樸素雅致。其實,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譬如,一只看似簡單的白梅形香盒,一打開蓋子,里面卻是大紅色的紅梅圖案;外表烏黑的薄器,掀開蓋子看,蓋子內里卻刻有金色的“青海波”花紋;乍看之下,全黑樸質的“棗”,仔細一瞧,外表雕滿著櫻花刻紋,而名稱就叫作“夜櫻”。茶具就像經驗老到的長者,外表雖然老成,內在卻變化無窮,總在不經意的地方呈現巧思。花的名稱“其實,要將茶花插得像“自然長在原野上’是很費事的。看起來愈簡單的事愈難。”字畫“一進入茶室,要先觀賞壁龕中的字畫和插花!茶道“最棒的待客之禮’就在于字畫。”在蔚藍五月晴天的周六是“熏風自南來”微微出汗的夏日里是“清流無間斷”。庭園的紅葉、柿子葉均染紅的晚秋是“霜葉滿林花”。?與雪十月中旬的上課日,我見到這樣的字畫:“?”沒有寫字,只是用筆大大畫了一個圓圈。“今天的字畫,在表達什么呢?”“不知道嗎?今晚可以賞月。”擺飾在圓月下的花瓶中插著一根細長的芒草。第七章 五感與自然相系六月的雨進入茶室,仍清楚聽到雨聲。啪啦啪啦……碩大的雨滴像豆子般打落在八角金盤葉上。啪啦啪啦……雨還拍打著雨棚,在盛開的紫陽花、圓碩的山茱英上雀躍彈跳。此起彼落的聲響,就像熱帶雨林中的雨之節奏。“這就是梅雨季的雨!”老師自言自語。這時我才發覺——和秋天的雨聲截然不同。十一月的雨總是下得無精打采,有點落寞似的滲入土中同樣是雨,為何如此不同?啊!因為秋天的樹葉都枯萎了。六月的雨卻是嫩葉彈跳的回響!雨聲就是綠葉朝氣蓬勃的音響。第八章 用心于當下延期兌現大學時代也曾意氣風發地立志“擁有一生能做的事業,獨立自主”,但至今自己什么也不是。連周刊的兼職工作也不知能做到何時。總覺得自己的人生還未真正開始,始終沒站在起跑線上仍在原地游移不定。像穿著溜冰鞋一直在原地打轉,又像匆忙間搭錯車,老想中途沖下車。盡管自己老是急著要開跑,卻又不知該跑往哪個方向。在這樣焦躁度日的期間,唯有茶道的學習不著痕跡向前精進。第三年學“唐物”,第五年學“臺天目”,循序漸進向更高難度挑戰。用心“沏薄茶講究輕快,濃茶卻需要煉制。煉制濃茶時,應保持著有如“調制膠彩顏料’的心情。至于要煉制到什么程度好好聽茶的聲音吧!”濃茶里只加入少許開水,慢慢攪動茶筅,直到筅端攪起來像雙腳深陷泥沼中有點沉重、很難拔起來的感覺。慢慢攪動四五回合后,濃茶特有的芳香撲鼻而來。茶香有如在茶碗中起化學變化般爆發出來。這股茶香象征著休眠半年的茶葉在接觸陽光與水后的蘇醒。第十章
這樣就好小瞳小瞳積極的學習態度,令老師有感而發:“這孩子的模樣讓我想起俗語說的“興趣造就天才’。”自卑感茶道雖然是有既定規則的游藝,但進行時也需要臨場應變的機智,例如當對方出現突發動作的一瞬間,應該知道如何應對,或是遇到同步進行的程序時,能立即判斷何者優先,而且事先應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從一個人如何應對脫序的麻煩,可看出那個人的特質與品性。一切皆有緣由濃茶含有大量咖啡因,空腹喝下容易刺激胃腸,所以在飲濃茶前,先吃懷石料理,填飽肚子。吃完懷石料理后的點心是和果子。為沏出好喝的濃茶,一定要將開水煮沸。十一月以后天氣寒冷,水也冰冷,煮沸要耗費更多時間。難怪懷石之前,要先進行“炭點前”!進行“炭點前”時,也等于是客人們在爐前的集合時間。可邊看炭火邊取暖。然后,在大家享用懷石料理期間水也煮開,同時寒冷的室內變暖和。原來如此,真是設想周到!一旦有所領悟,所有流程也徹底融會貫通,心里感到很踏實,篤信每件事均有其理,沒有任何一個程序是不需要的。“茶事”可說是我們每周練習內容的集大成者從“薄茶”的練習開始,到每周不斷重復的“濃茶”“炭點前”,都是“茶事”的分部練習。就像交響樂團,每個樂章分別交由演奏小提琴、大提琴、長笛、喇叭的音樂家不斷苦練,如今才齊聚一堂合奏出全曲樂章。雖然其中仍有些不順暢、沒把握的演奏天黑之后,我們才離開老師家。大家像平常一樣說“再見”后分道揚鐮,但我相信那一天所有人的心里一定有所領悟。我們共同站在一個舞臺上,合作演奏出一首宏偉的交響樂曲。轉機暖和、黏稠的綠色茶湯與和果子的甘甜香混合,真是煉制得相當美味的濃茶。突然發覺自己像在品嘗蟹味嚕或鵝肝一樣,迷上了這種復雜濃郁的滋味。剛喝一口時,抹茶的苦味讓人不自覺皺眉,但不知不覺中濃稠的茶香便能讓人驚覺美味的存在。那一天,我覺得自己的味覺器官特別靈敏,好似舌上的味蕾全部綻開滲進濃稠茶香。第十一章
人生必有別離這一年五月采摘的茶葉,封裝茶壺中儲存至秋天,十一月上旬開爐的時候,才開封取出茶葉搗磨成粉,然后進行“新茶品飲茶事”,這是最正式的茶事。從這時候開始喝這一年的“新茶”,所以“開爐”才被稱為“茶人的正月”。法國人開封“新酒”慶祝薄酒來新酒(Beaujolais
Nouveau)解禁,也在十一月。進行茶事時,老師經常說:“大家要認真練習。無論主人或客人,都要視之為“一期一會’的茶事,用心去做喲!”所謂“一期一會”,就是“一生一次機會”的意思。“即使聚集相同的人進行多次茶事,任何一次都不會一樣。所以,一定要保持一生只有一次機會的心情。”“利休先生的時代,一定就有這樣的說法了吧。”雪野回答。“那個時代,昨日還健在的朋友,今日便慘遭殺害的不計其數。所以利休先生表示,他經常抱持著與友人是最后一次見面的感慨心情相會。”原來是那樣的時代啊!第十二章
傾聽內心深處松風靜止時古時候,茶道是有身份的男子必習的教養,有名氣的武士更要懂茶道。據說,豐臣秀吉甚至令千利休隨侍戰場,為其沏茶。茶室中經常低鳴著一種聲音,稱為“松風”。這是茶釜內底貼鐵片以制造聲響的一種設計。一開始煮水,“松風”即“咻、咻、咻、咻”斷斷續續作響。不久,便串接成長音“咻——”當水燒開時,松風變成“噗咻——“更為激烈的聲響。這時,茶道與“松風”融為一體。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老師對我們述說“刀掛”的緣由茶室入口之所以設計得那么矮小,就是為了讓武士們先卸下長刀,才能彎腰鉆入。或許這也是為了讓武士暫時放下重擔,回歸身為一個人的根本。實在很難想象身系一國存亡的戰國武將們肩頭的擔子有多重,但我認為無論怎樣豪邁英勇的武將,平常一定也會有煩惱、迷惘、不安,以及無法自由去做的事。在世上難以求得“無”等境界的武士們,寧愿將僅次于生命的刀放下,鉆進狹小的入口,恢復為一個凡人,或許也只為了求得短暫片刻的“靜歇”。就像“松風”靜止那數秒間,屏息感受,在空白中解放了自我般,我也獲得無憂無慮的瞬間。第十三章 雨天聽雨“雨天,請聽雨。將身心都放在這里,好好運用五官,專心品味當下,這樣便能有所領悟。自由之道,其實一直存于當下、這里。”我們總在愧悔過去,煩惱尚未來臨的未來。殊不知,過去的日子終究已過去,不再復返,而未來也非能萬全準備因應的。味考慮過去與未來,當然無法安心過當下的日子。其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何不好好體驗當下。我發現唯有忽略過去與未來,專注當下這一刻,人才能無所掛礙、自由自在地活著。雨天聽雨,下雪日觀雪,夏天體驗酷暑,冬天領受刺骨寒風······無論什么樣的日子,盡情玩味其中就好。茶道就是教導人這樣的“生存之道”。下雨天,一旦感覺不順遂,我們往往怪罪“都是天氣不好”。其實,沒有真正所謂“不好的天氣”。下雨天如果也能樂在其中,任何日子都能變成“好日子”。日日是好日。第十四章
靜待成長教導與學習我這才發覺和老師有了共同的心情。老師并非不說,而是無法以言語形容,所以才保持沉默。她真正要教導我們的是御點前以外的事。譬如,一打開老師家的玄關,映入眼簾的總是放在鞋箱上的花朵與色紙;天熱的時候,蹲踞的水多流放一些;掀開果子器皿的蓋子時,里面排滿賞心悅目的和果子;在壁龕里,一定裝飾著今天早上剛摘取的花、字畫。此外,還有隨季節變化的水指、“棗”、茶碗····任何事皆存在季節感,而且配合當天的主題,這就是茶道的款待。茶道依季節的循環,將日本人的生活美學與哲學變成親身體驗,了然于心。真正的體悟需要時間,可是就在“啊,原來如此”的那一瞬間,完全化為身上的血與肉。如果一開始老師全部教導,那么我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定不會自己去尋找解答。還好老師留下了“余白”。老師只教沏茶的流程,感覺好像什么也沒教,其實已經教了許多。所以,我們才能如此自由發揮。茶道只有“禮法”,“禮法”本身又要求嚴格,幾乎毫無自由可言。可是,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約制。在學校里,我們學到的是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想出正確的“解答”。愈快找出解答的人,評價愈優秀;一旦超過一定時間,或是出現不同的解答,或者與整體結構制度格格不入,就被視為差勁。可是,茶道的領悟并無時間限制,無論只需三年或需要二十年,都是個人的自由。該領悟時就能領悟,成熟的速度因人而異,就靜待個人的時機。早理解的人,不因此獲得較高評價;晚開竅的人,也自然能展現自己的深度。答案何者正確、何者錯誤,何者為優、何者又為劣,其實并無定論。“雪是白的”“雪是黑的”“沒有雪”都是答案。人本來就有不同,想出來的解答當然互異。茶道包容各式各樣的人。在我的意識中,茶道就像圍棋,“黑”“白”子隨時可能逆轉情勢勝出。雖然我曾經認為“茶道有如將人嵌入模具中”,但其實一切皆自由。在強調自我的學校教育中,人人為競爭而感到不自由;嚴格要求禮法、受約束的茶道,反而容許個人的樣貌享有莫大的自由。學校、茶道的宗旨,皆在教育人成長。不過,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學校總教人與“別人”相比,茶道則希望人能與“昨日的自己”相較。第十五章
放開眼界,活在當下干支茶碗“喂,你們要不要試著在那里教茶道,教學是最好的學習喲!”老師好幾次對雪野小姐和我提起。我的工作一再遭遇挫敗,精神也變得十分不振,還不斷碰上離別之事。世事變化急遽,以為絕不會倒閉的公司卻倒閉了,永遠不變的秩序也脫序了。唯有周六,我一定會去上茶道課在炭香與松風中,暫時拋卻自己的思考,專注五官的感受,猶如切換電視頻道般自由改變意識。從通透拉門的微光中,看著伙伴們輕快地攪動茶籠、吃和果子、飲一杯熱茶,實在令人感到輕松。啊,我也是季節的一部分,如此與之相系的感覺真好。在初釜,必定有符合該年干支的道具登場。“酉”年是繪有雞圖案的香盒;“寅”年則出現畫有紙老虎的茶碗。依干支順序,重復十二年的周期。干支的道具當然只在該干支年使用,而且不會一年到頭都用,只限定用于正月與該年最后的沏茶。一年的結束,總是掛上“先今年無事目出度千秋樂”(首先慶祝今年無事千秋樂)的字畫和干支茶碗。用畢后放進木箱,收藏在木柜深處,直到十二年后又逢同一干支年時才重見天日。現在的我,邊看著千支茶碗,邊回想起二十歲時大聲喊“哇”的情景。這只描繪著“巳”字的茶碗,我是第二次拿在手上。“窣”一聲飲盡薄茶后,將碗放在手里把玩。下一次再看見這個茶碗時,不知道世界變成什么樣?觀賞這只茶碗時,大家似乎都望見自己未來的人生。我自己又還有幾次的十二周期呢?茶道環繞著季節,也永遠環繞著干支的循環演出。相較之下,人的一生再長壽也只有六七次的干支循環而已。這是多么有限的時間啊?正因為有限,所以更值得我們珍惜與玩味。二十四年來,漸漸由茶道中體悟日本季節的況味。以前老是抱怨:“為何不一直進行同樣的御點前?”如今卻認為享受其中的變化正是茶道的樂趣。因此現在才能記住許多茶花的名稱,榻榻米一疊不必想就走六步,充分了解和果子的奧妙,也有幾幅特別懂得欣賞的字畫。不但有這么多發現,還有屬于自己“原來,茶道就是這么回事啊”的瞬間感動。茶道包容各式各樣的詮釋。那么,我的見解也是一種茶的世界。有人品茗就有茶道,或許茶道就是人本身的映照。2022.12.10
本文鏈接:http://www.dqxtmc.com/mianfendai/post/7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