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這樣一個問題,農村里最多的是什么?你肯定會不假思索的回答,是那些野生的雜草和灌木。的確,去過鄉下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在田間地頭上,還是在荒野山林間,到處都長滿了各類雜草,雖然它們的長相各不一樣,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適應能力非常強,哪怕是有一丁點的土壤和水分,它們都能頑強地存活下去,并且還能開花結果,將自己的后代延續下去。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對于這些野生的雜草,沒有誰會在意它們的存在。不要說是城里人了,就連現在的農村人,也沒有幾個能叫上它們的名字。再加上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民會在地里使用大量的除草劑,這對于那些野生雜草來說,無疑就是滅頂之災,使得它們的資源越來越少,甚至很多品種都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然而,我卻對它們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因為我的老家就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從小就和這些野生植物打交道,對它們習性和特點也非常的熟悉。
記得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那時候的農村還十分落后,農民的日子也過得非常清苦,每當青黃不接的年景,家里就會缺衣斷糧,非常的難熬。人們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不得不去采摘一些野菜野果充饑。比如像開著白色的老鴰筋,讓人口水直流的酸酸葉,還有長著細長果子的餑餑秧等等。
那時候這些野菜十分普遍,野地里幾乎到處都是。人們把它們采回家之后,只是簡單的清洗一下,便直接用來熬粥喝。雖然這些野菜的味道有些苦澀,卻能讓人們填飽肚皮。在那種艱苦的年月里,它們無疑就是人們的“救命菜”。
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對一種野菜的印象特別深刻。它在我老家十分常見,尤其是那些向陽的坡地上,會生長著大片大片的植株,無論是干旱的季節,還是雨水泛濫的年頭,它們都生長十分旺盛。因為這種野草的果實長得圓滾滾的,就好像是一條條綠色的小口袋似的。所以,在我老家的一帶,人們都喊它小米袋子。直到我上了大學之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我看到了這種植物的資料,才知道它真正的名字叫甜地丁,屬于豆科植物的一個分類。從外形上來看,它的個子并不是很大,就算是那些成年后的植株,也不會超過30厘米。
小米袋子的葉片為橢圓形狀,與槐樹的長得很相似,并且非常整齊地排列在一起,看上去就如同一根綠色的羽毛似的。雖然它的花朵不是很大,卻有著優雅亮麗的色彩,每當開花的季節,那微微的翹起的花瓣,就宛如是一只紫色的蝴蝶一般。
不過,人們更加看重它的果實,在每年的深秋季節,小米袋子就會長出一串串灰綠色的豆莢,當這些果實成熟之后,人們就會將它們采集下來,經過幾天的晾曬,果實表皮就變成了灰褐色,只要用手輕輕地一碰,它們就會噼噼啪啪的爆裂開來,從里面滾出一個個圓圓的顆粒,它們就是小米袋子的種子。如果將這些種子放在嘴里咀嚼幾下,就能感覺到一種類似爆米花的味道,也正是因為如此,讓它成為了那個年代小孩子最愛吃的零食。
除了種子可以食用之外,小米袋子的枝葉和根莖也會被人們拿來充饑。記得小的時候,家鄉的人們會采集的嫩葉,清洗干凈之后,再加入一些玉米面,將其熬成一種菜糊糊,每個人盛上一大碗,便大口大口地吃起來,盡管說不上有多么的美味,但是,在那種艱苦的年月里,每個人都吃的十分香甜。后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為餓肚子發愁了,也將那些野菜野果拋到了腦后。伴著時間的流逝,小米袋子也逐漸被人們遺忘了,甚至那些年輕人都不知道它的名字。然而,對于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們來說,小米袋子永遠都會保留在記憶的深處,因為它曾經承載了一段難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