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減碳”視角來看,可回收物的回收再利用,是否可以排一排“優先級”?濕垃圾的處理方式與減少“碳足跡”之間,有何聯系?小區、學校和辦公樓又能通過哪些途徑為垃圾分類的減碳作貢獻?……今天,一場“‘雙碳’政策下生活垃圾分類發展方向”論壇在上海老港生態環保基地舉行,專家學者和來自各行業的嘉賓各抒己見,為上海垃圾分類的發展方向獻計獻策。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從碳排放核算角度建立臺賬
在上海的垃圾“四分類”中,可回收物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在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品晶看來,可回收物具有很大的減排潛力,甚至具有將整個垃圾處理系統的總碳排放量降低為負值的潛力。但關鍵在于,要從碳排放核算的角度建立臺賬制度。
“可回收物對于減碳非常重要,是垃圾分類中老百姓最有獲得感的部分之一。現在上海每天的垃圾運輸到老港處理,一路都會產生‘碳足跡’。若能把可回收物分離出來,需要處理的垃圾就能減量,也就相應減少了碳排放。”何品晶解釋說,“同時,可回收物回收處理后,就能替代很多原材料,這也是減碳的。”
何品晶認為,上海現在每天收集約7000噸可回收物,這一數字或被低估。因此,應進一步明確臺賬制度,建立可回收物碳排放的科學核算方法,優先收集和處理“碳足跡”較少的品類。“有些可回收物在上海的利用不多,向外運輸環節較長,應從運輸、產業利用的角度重新梳理,評估哪些品類是最應被回收的。”他認為。
他表示,生活垃圾從投放、收集、中轉、運輸、資源利用、處理、處置、多網協同等,每個環節都會影響垃圾處理系統的碳排放水平。應確定最優的物流模式和各個處理環節的最小碳排放,建設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碳指標,科學確定本市生活垃圾領域的碳達峰、碳中和時間點,合理規劃未來減碳路徑。
濕垃圾“破袋投放”減碳效果明顯
濕垃圾如何處理,對于減碳也至關重要。專家認為,濕垃圾從分類前的混合收集、衛生填埋,到后來的焚燒,再到如今的厭氧發酵處理,減碳效果明顯。
上海垃圾分類一直堅持濕垃圾要“破袋投放”,而不是“袋裝化投放”。這一“上海特色”對于減碳的貢獻,已得到了數據驗證。上海市政院第五設計院副總工程師鄒錦林研究發現,干濕垃圾分類后,干垃圾中熱值提升1倍,能源密度大幅提升。濕垃圾出渣率由40%降低至25%以下,遠超國內廚余垃圾50%出渣率的平均水平。濕垃圾進行厭氧處理的碳減排效應也非常顯著,據計算,濕垃圾中擠壓固相有機質干式厭氧消化碳減排82.5kg/t,較傳統焚燒8.1kg/t碳減排提高近10倍。
“‘破袋’除了能大幅降低濕垃圾處理設備被塑料袋等雜質纏繞堵塞導致磨損故障外,也簡化了末端繁雜的預處理工序。同時,濕垃圾中微塑料、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顯著降低,為資源化利用提供了良好條件。”他認為。
何品晶認為,2018 年以前,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進廠物料中,雜物含量高達20%-35%,含有大量的塑料袋,需要進行預處理。如今,運至老港的濕垃圾中雜物含量僅為3%-8%,意味著含有更多的生物有機質,能提高經濟、環境和減碳效益。
市民也可深入參與節能減排
論壇上,市綠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處處長齊玉梅公布了本市最新垃圾分類數據。今年以來,除受疫情影響外,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6912噸/日,有害垃圾分出量2.07噸/日,濕垃圾分出量9328噸/日,干垃圾清運量15552噸/日。相比實施分類前的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增長了1.6倍,有害垃圾增長了14.5倍,濕垃圾增長了70.8%,干垃圾下降了24.1%。目前,濕垃圾分出量基本穩定在干濕垃圾總量的35%以上,可回收物分出量基本穩定在日均7000噸左右,有害垃圾分出量日均2噸以上,垃圾分類實效始終保持穩定。
在末端處置方面,目前全市生活垃圾處置能力達到3.4萬噸/日,比2018年增長了1.5倍,生活垃圾焚燒能力2.6萬噸/日,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8200噸/日。同時,上海建立了較完善的可回收物體系,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務點1.5萬多個、中轉站198個、集散場15個。全市可回收物主體企業的回收量達到4990噸/日,占全部回收量約70%,已成為回收市場的主力軍。“雖然不見‘搖鈴鐺’,但回收成效更高,保障依然存在。”齊玉梅表示。
對此,市綠化市容局副局長唐家富認為,下一步上海應在深度資源化利用時多用“雙碳”視角來審視,盡量優先收集利用減碳效果好的物料。在可回收物的細分、精分和資源化利用方面,應建立完整完善的統計體系。而普通市民也可以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更深入參與到節能減排中,比如不要太頻繁地換手機。“維持相對高的生活質量,產生最少的碳足跡,是老百姓向低碳生活方式轉變的最核心要點。”他說。
新民晚報記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