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姜予恩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說到白酒釀造,在不少人的腦海里,常常會浮現出釀酒工人手持鐵鍬揮汗如雨的場面。但當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與前沿的智能科技結合時,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四川瀘州,一家成立只有7年的自動化設備生產企業——瀘州智通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瀘州智通”)與白酒行業完成跨界融合,其研發的科技成果之一“智能機器人釀造系統及自動化生產線”,實現了釀酒生產全產線、全工藝、一體化智能釀造,已成功在國內多家知名酒企推廣應用生產線160余條。
2020年,這家年輕的公司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小巨人”是如何煉成的?5月31日,封面新聞記者走進瀘州智通,揭秘這家公司快速成長的故事。
瀘州智通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瞄準傳統白酒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
跨界研發填補國內空白
瀘州智通的成立,源于其創始人孫云權博士2015年到瀘州的一個故事。
當年2月,中國科技部原副部長曹健林一行來到瀘州考察科技創新工作,裝備自動化研發領域的專家孫云權在隨行考察嘉賓之列。在與孫云權對接時,瀘州高新區結合當地悠久的釀酒歷史和初具規模的白酒產業基礎,提出將白酒釀造工藝與自動化設備相結合,實現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填補國內空白的想法。
這一提議,激起了孫云權濃厚的興趣,雙方隨即就發展方向、項目構想、團隊組建、廠房建設等方面開展交流探討、論證研判,歷經3個多月,雙方終于達成一致意見。2015年5月,瀘州智通在瀘州高新區注冊成立,正式開啟將自動化設備生產與白酒釀造傳統產業相結合的跨界融合創新發展之路。
工廠內部技術工人正在作業
突破白酒釀造行業技術瓶頸
實現科學智能化釀酒
2015年10月,瀘州智通和瀘州老窖達成合作,雙方成立研究攻關小組,就釀酒自動化設備進行研發,定向研發釀酒自動化上甄系統。
這樣的跨界融合,對瀘州智通來說,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
上甄講究“輕撒勻鋪、探氣上甑”,看似簡單的八個字,卻包含了許多上甑的操作技巧。自動化設備如何達到和人工一樣的效果?這對從未接觸過白酒釀造的技術人員而言,無疑是一次巨大挑戰。
為盡快吃透人工上甑工藝,瀘州智通技術人員深入瀘州老窖釀造基地,近兩個月的時間,在基地里觀察工人生產流程,與技術專家交流、學習工藝。在無數次修改程序后,2016年6月底,團隊終于攻克自動化上甑系統難題。在品質不變的情況下,出酒率最多可提高10%,人工成本下降75%以上。
自動釀造生產線模型
同年,瀘州智通研發的整套白酒釀造自動化系統成功出酒,并且綜合數據優于同行業其他公司,這標志著瀘州智通第一代自動化釀酒生產線取得成功。此后,瀘州智通集中優勢資源不斷創新,又相繼研發出第二代和第三代自動化釀酒生產線,與之前相比,不僅優化了物流輸送系統,讓設備易清洗、易維護,更實現了對水資源及熱能的回收利用。
2020年5月底,隨著瀘州老窖黃艤10萬噸技改工程最后一條生產線完成安裝調試,標志著瀘州智通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第四代自動生產線全線投產。自動化釀造極大提高白酒釀造過程的可控性、品質的穩定性、能源及土地的利用率,這既是技術的突破,更是一次行業的創新。
技術工人正在生產設備
不斷突破創新贏得市場青睞
疫情之下訂單量逆勢而上
2021年,盡管仍有疫情影響,瀘州智通訂單量卻逆勢而上,全年新簽訂單10億元。目前,公司研發的科技成果之一“智能機器人釀造系統及自動化生產線”,實現了釀酒生產全產線、全工藝、一體化智能釀造,已在國內多家知名酒企推廣應用生產線160余條,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公司人事行政部經理毛幫奎介紹說,這與公司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息息相關。而能夠實現一次又一次的技術突破、行業創新,離不開瀘州智通重視對高層次人才的招引、培養和科研投入。據了解,目前,公司擁有專業技術人員200余人,其中有博士4人、研究生6人、高級職稱工程師9人。
與此同時,瀘州智通還擁有市級“白酒智能釀造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與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等國內高校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共同申報并獲得多項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
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
此外,瀘州智通把每年營業收入的8%用于研發,讓自己的技術始終走在行業前列。記者了解到,瀘州智通成立以來,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與積累,已獲得“白酒釀酒自動化系統及其白酒釀酒工藝”“潤糧裝置”“上甑裝置”“二維拌和裝置”等白酒釀造相關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80余項;釀酒“現場控制系統V1.0”和“中央控制系統V1.0”等軟件獲國家版權局登記證書12項,形成了覆蓋白酒自動化釀造全過程的技術積累。
未來,瀘州智通還將面向產業發展需求,立足推動白酒釀造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加大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在糟醅在線檢測、數字化生產、生產過程精準控制等瓶頸技術上力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