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近日,黃驊報社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叫李金良,來自于黃驊市南排河鎮歧口村。他來到黃驊報社想借助媒體力量尋找大伯李國棟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戰友。他想知道這位素未謀面的親人是怎樣的一個人,有著怎樣的故事,在戰場上是如何犧牲的。
李金良向記者講述這些年的走訪故事
尋找歷史見證人,還原歷史細節并非易事。李金良自2010年開始尋找,走遍相關地區民政部門查閱資料,走訪了近百名與這次戰役有關的老兵。然而這種尋訪,仿佛與時間賽跑。時光飛逝,當年的老兵大多年事已高接連離世,伴隨著老人們的離開,一段段歷史記憶在永久消失。對于李金良來說,這種“搶救式”的尋訪變得迫在眉睫。這些年他記錄下來的一些口述資料顯得愈發珍貴。一耷耷厚厚的信簽紙,一篇篇濃重墨跡寫下的回憶片段,拼湊起事件的輪廓。
李金良向我們展示,在《河北省黃驊縣革命烈士英名錄》上可以查詢到李國棟的部分信息,上面寫著:李國棟,男,出生年月1929年、籍貫岐口公社岐口、參加革命年月1947年6月、犧牲時職務為戰士,備注一欄里寫有1951年5月失蹤于朝鮮。
據李金良說,這些記載與大伯李國棟相關情況有偏差。如大伯應該是1918年生人,屬馬,當年參軍的時候已經31歲;大伯犧牲時的身份也不應該是戰士。據當年村子里目擊者回憶,當年李國棟這一批參軍的,在歧口村共有四人,臨行前在岐口村搭了戲臺,四人胸前掛著紅花,當時部隊任命李國棟為班長。
在烈士英名錄上,關于李國棟的犧牲年月、犧牲時所在單位、犧牲地點以及安葬地點并無記載,這些空白對于李金良是一個個等待解開的謎團,他要通過查詢論證,在這些歷史空白下寫下真實準確的答案。
這些年的走訪,李金良也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白紙黑字記錄下了有效線索
黃驊市坑西村的滕永田(已故)曾親眼目睹了李國棟在戰場上犧牲的場景。據滕永田回憶,當時敵人碉堡火力兇猛,一批批戰友倒下去,在緊急關頭,李國棟挺身而出,帶領戰士們沖上前去炸掉敵人碉堡。滕永田親眼看到了在戰火紛飛中李國棟倒了下去。李國棟生前曾囑托滕永田,如果他犧牲在戰場上,希望滕永田把犧牲的真相帶給家里人。戰爭結束后,滕永田回到家鄉,曾經兩次徒步到歧口村尋找李國棟的家人,但因當時交通通訊不發達,均未與李國棟家人取得聯系。滕永田就囑托給了老伴兒——賈淑弟。直到2010年的4月,李金良找到了賈淑弟(當時滕永田已去世),這件事才浮出水面。然而賈淑弟老人如今也已經去世。
海興縣趙毛陶鎮西常莊村的張玉歧對李國棟也有一些印象。他回憶:當時李國棟是班長,在隊伍中年齡算是大的。李國棟中等個,愛樂呵,愛拉二胡。在新兵連半個多月的時間里,李國棟經常鼓勵戰士們堅強勇敢,不怕犧牲。
李金良90歲的老母親回憶:李國棟當年是去了蘭州馬家山當兵,當時每個月都來信,說戰斗很激烈。后來去了朝鮮戰場也常常收到來信,聽當年念信的人說李國棟是黨員,還是個排長,得了很多獎章。當時李國棟在赴朝鮮戰場作戰時,途徑東北區域,與李金良的二姨(小名“連榮” )還見過面(在那個困難時期,連榮與家人到東北謀生)。當時,李國棟身上圍著小米袋,挎著水壺,身上挎著手槍,領著很多人。當時李國棟還對連榮說:“我從朝鮮打完勝仗回來接你回家。”
至此,所有的聯系戛然而止。后來李金良的父母到當地民政科打聽,說李國棟犧牲了。
據李金良說,目前能夠確定的是李國棟所在部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65軍193師579團迫擊連(機炮連)。就在前些日子,在退役軍人事務部主辦的中華英烈網上,李金良查詢到了大伯的信息,上面寫著李國棟的政治面貌為黨員,籍貫為河北省黃驊,出生年月為1918年1月,生前職位為排長,犧牲戰役上面寫著:炸敵人碉堡犧牲。這與李金良這些年走訪采集到的信息一一吻合。
但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對于李金良來說還遠遠不夠,他想要找到更多確鑿的細節和證人,還原更多的歷史真相。今年已經59歲的李金良經歷過苦日子,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他越發覺得革命歷史不能忘、英雄不能忘。他想知道大伯李國棟當年在朝鮮戰場上的細枝末節,也讓后輩人了解那段不為人知的革命歷史。
歷史如河,有來源歸途。尋溯者多了,記憶也便醒了。如果您是李國棟的戰友或者是知情者,請撥打本報熱線電話0317—5215239, 13833747888(李金良)。讓我們一起幫助李金良完成心愿!
記者:黃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