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一、面粉產業概述
我們常說的“面粉”指,即用小麥磨出來的粉,“高筋小麥粉”之類的名稱指的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面粉。小麥粉按性能和用途分為專用面粉(如、、餅干粉等)、通用面粉(如、)、營養強化面粉(如增鈣面粉、富鐵面粉、“7+1”營養強化面粉等);按精度分為特制一等面粉、特制二等面粉、標準面粉、普通面粉等;按筋力強弱分為高筋面粉、中筋面粉及低筋面粉。
面粉產業鏈基本情況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面粉產銷狀況
小麥是世界上最為廣泛種植的禾谷類作物,而中國為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家。鑒于面粉主要由研磨的小麥制成,面粉產量隨中國小麥產量浮動。2018年因統計口徑的變化,我國面粉產量出現了明顯變化。此外國內人口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及消費結構升級等從各個方面減緩了小麥制粉需求。面粉袋訂做廠家電話/微信:15838231350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面粉產量為8431.9萬噸,較2019年下降2%。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專用面粉產量由2015年1180萬噸迅速增加至2019年2050萬噸,2015年至2019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4.9%,2019年占比整體面粉產量29.7%,為20.萬噸,同比2018增長10.2%。由于對專用面粉的需求不斷增加,專用面粉的產量預期將以高于整體行業的速度增長。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面粉產業現狀分析
國內面粉加工行業生產面粉的產品種類呈現多樣化。速凍食品、方便食品、傳統主食品等專用粉以及營養強化面粉、綠色面粉、預配合粉等不斷涌現。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到面粉下游市場來看,餐飲用面粉、品牌小包裝面粉的市場集中度水平較高,五得利在餐飲領域優勢非常明顯。而方便面等食品領域市場規模雖然較大但是依然處于極度分散的狀態。面粉袋訂做廠家電話/微信:15838231350大多數中小型面粉企業仍只生產等級粉和通用粉;對于體量龐大的集團性面粉企業,等級粉和通用粉仍占據其產品結構的大部分比例。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面粉的毛利率與下游市場發展情況以及面粉品質密切相關,品牌小包裝的市場尚處于上升通道,一方面對面粉的品質和性能指標也要求較高,因此毛利率均處于行業平均水平以上,為15%。眼下有實力的面粉加工企業積極發展主食工業化,投資興建利潤率更高、技術瓶頸有限的掛面和饅頭等生產線;同時大力發展專用粉營養面粉和預拌粉等準入門檻高、技術瓶頸明顯的產品,利用產品的品質優勢提升附加值;更有些面粉企業向小品種、高利潤的雜糧加工業務靠攏。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近年來國內面粉加工行業正處在從擴大市場規模到打造面粉袋訂做廠家電話/微信:15838231350行業品牌的關鍵時期,從數量到質量,從質量到渠道,從渠道到認知,都正在進行著巨大的轉變,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的面粉加工企業的面粉的總產量為6920萬噸,河南省面粉產量2402萬噸、山東1380萬噸、河北1176萬噸,3省總產量4958萬噸。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9年中小微面粉企業總數量為2600家,規模以上企業1600家,較上年分別減少7.25%和7.14%。年中面粉加工企業年末總產能為2.35億噸,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產能2.15億噸,小企業產能1953萬噸。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進出口形勢
從面粉(小麥粉)進出口數量來看,我國面粉進出口量相對于產量規模較小。面粉出口量總體上略大于進口量。受疫情2020年我國面粉進出口數量大幅度下降,進口量僅為16.2萬噸,出口量為13.5萬噸。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6年中國小麥粉(面粉)行業發展監測面粉袋訂做廠家電話/微信:15838231350及投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
從面粉進出口價格來看,我國面粉出口價格高于進口價格。2014-2018年,面粉進出口均價呈下降趨勢。2020年面粉進出口均價有明顯提升。2020年面粉進口均價為430.79美元/噸,同比增長3.53%;面粉出口均價為420.65美元/噸,同比增長9.11%。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面粉產業前景分析
盡管面粉的需求及消耗相對穩定,但多年來面粉消費結構一直變化。隨著一線及二線城市的高中收入消費者不斷轉向消費方便及健康的食品,中國對較高級面粉的需求持續增長,導致較高級面粉及專用面粉于中國快速發展。專用面粉需求不斷增加,高端面粉產品愈來愈受歡迎。
華經情報網隸屬于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制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游、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汽車電子、農林牧漁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