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其實米面油的包裝還遠遠沒到需要動用技術去攻克解決的地步上。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五谷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人的數千年來的主糧,最核心的原因就是:
容易保存!!!
中國人民永遠是最務實的民族,種植難度種植產量遠超五谷的農作物太多了,不說別的,土豆南瓜這種亦菜亦糧的作物用最簡單的種植方式就能吊打一切大米品種,包括現代的雜交水稻在內!
可為什么如此高的產量都不是主糧?
很簡單,保存是個大問題。
我們的先輩們想了無數種解決辦法,現在你們能看到粉條、土豆粉兒……可這些都是無奈之舉。
畢竟“如果不是真的喜歡,誰又愿意改變它呢”
以前怎么保存?
挖地窖。
即使到了2020年,我國農村也存在大量地窖。
“土豆發芽中毒可致死亡”
對知乎er來說,這是百度百科上的一行字,但對于古人甚至現代的一些人來說,那是親眼見過甚至親身經歷的。
所以五谷的地位很難替代,主糧的地位沒法兒替代。米和面雖然在今天已經變成了“細糧”的代表,但它們依舊是主糧!
嚴格來說,米面的包裝都不需要有太大的技術性。如果要在此的基礎上,來探討米面的包裝,那其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來供大家參考。
歷史遺留問題
使用場景問題
標準問題
歷史遺留
“米袋子”“菜藍子”這種詞匯其實早已經超出了產品包裝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在政府的報告中,米袋子已經代指老百姓糧食是否豐富,充足.糧食(主食如大米,小麥等)的生產、供應和市場穩定……
再往前追溯一些,米袋子的包裝主要由編織袋構成。這種大型編織袋可以循環反復使用,多年前一些窮困潦倒家庭還會把裝米的編織袋裁剪成衣服。
(就不放那種真實性太強的圖片了,貧窮是世間殘酷。)
(哦這種家庭的編織袋一半不是買米帶的,他們還買不起編織袋裝的米)
所以曾經,用編織袋來裝的米,其實已經是相對規格較高,且極受歡迎的了!
所以看到有人說,米就必須用真空包裝……不然就怎么怎么樣的……
只能說,別扯淡了!
筆者堅信,他自己也沒吃上幾年真空包裝的米呢……
我就是想讓你們看看我的表情包
使用場景問題
場景其實可以再次細分到運輸場景,消費場景和使用場景
運輸場景
現代的糧食運輸需求相較過于是大幅度增加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告訴上見過運輸米面的貨車。
尤其是在多次裝卸運輸之后,米面是存在磨損問題的。面好說……從出生就被磨。但是米不一樣,好歹是個顆粒體。在種種過程中產生的粉末十分影響賣相和口感,所以誕生真空包裝也就不足為奇了。
早年茶葉其實也是真空包裝居多,通常是買一大袋兒茶,然后打開里面是一個個抽抽巴巴的小包裝……
注:前面說過了,米面油的包裝還遠遠沒到需要動用技術去攻克解決的地步上,如果要討論包裝技術,從古至今茶都能把米面吊起來打。
題主非常凡爾賽才僅僅把大米樹立個真空包裝,而茶早已經進階到米面無法企及的地步了……
比如多泡裝采用全新的雙重密封(罐口鋁膜密封,罐蓋內附密封墊)和充氮保鮮(大紅袍茶、白毫銀針和普洱茶(熟茶)除外)技術。
茶葉拆封前,充氮保鮮和雙重密封中的鋁膜密封讓茶葉處于密封且無氧的狀態,保證茶葉新鮮。
當然,從成本上考慮,這個暫時還推行不到大米上。
消費場景
現在米面的包裝其實都在往小規格發展,這也是真空包裝的基礎之一。
(不然你能想象,一個人扛著一塊五十/一百斤的真空米磚嗎?)
從這里對比米面其實不夠客觀,因為小包裝的面粉現在都搞得和淀粉一樣,有些甚至是用紙袋裝的。
而且前面說到了運輸影響賣相,這也是影響消費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真空大米其實還只是一個開始,慢慢你會發現……等到大米禮盒裝的時代到來,真空包裝只會是基礎中的基礎。
使用場景
使用場景指的是家庭開袋后的存儲,而不是消費者食用的場景。
這部分真不真空其實無所謂。以前人習慣把買來的米統一倒進米缸,現代人連買貓糧都不這么干了……
通常是利用小規格包裝來解決家庭存儲時間,這點不管米還是面,其實都有進步空間。
這里就接著說說小罐茶茶的包裝與存儲吧!經典一罐一泡、一泡4g就不說了,那個其實不涉及到二次存儲的領域,只說說多泡。
因為這個和米面很像,均存在多次打開再閉合存儲的問題,也有朋友將其戲稱為口糧茶。
多泡是怎么解決的呢?
無縫的茶葉罐體
雙重密封中的罐蓋密封墊
這兩項可以讓剩余的茶葉在罐子擰緊后,同樣處于隔絕外界的環境中,減少外部的潮濕和氧化等影響,延緩茶葉氧化,讓茶葉持久保鮮。
這種包裝的效果通常體現在長時間存儲以及放進冰箱,基本上你和蒜片蔥花榴蓮一起放進去,也不會有異味。
最后,對于大米來說真空包裝或許只是個開始,他的意義不僅在于一個簡簡單單的包裝,更多的是背后“規格”“標準”等等林林總總的問題,其實沒什么好壞對錯,在這個時代,只希望所有農副產品都能找到最適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