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品讀》2023年第2期內(nèi)容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應采訪需求,我跟著她體驗 了一天陪診師的生活。
早上6點,外地一個客戶就給她打電話,說家里的老人身體不舒服,要到省城的中醫(yī)院看看,順風車他們已經(jīng)聯(lián)系好,直接開到醫(yī)院門口。每一天,醫(yī)院的隊伍都排得很長,所以她得提前一小時趕過去幫病人掛號,然后全程陪著病人做診療。
她之前做過保險銷售,經(jīng)常陪客戶到醫(yī)院看病,跑得多了,就診流程和各種細節(jié)都熟悉。她有個本子,里面記錄著不同醫(yī)院的就診流程、各科室專家以及各項檢查的注意事項。她還常備一個帆布袋,裝有一次性紙杯、塑料袋、干濕紙巾和口罩等,病人可能忘了帶,陪診師要替他考慮到。
“這是醫(yī)生開的藥,黃色的一天3次,每次兩粒,都是飯后吃;綠色盒子里的口服液,早晚喝就行……”排隊取好了藥,她一溜小跑到患者身邊,取出袋子里的藥品一一叮囑。雖然每種藥的用法、用量盒子上都有標記,但老人不一定都認得,即便他都清楚,她也要忍不住再說一遍。自從做了陪診師,這已成為她的一種習慣。
這一天里,她共陪著3個病人跑了3家不同的醫(yī)院。她的客戶中, 25~50歲的女性居多。現(xiàn)在有些單身的年輕人,需要有人陪同去醫(yī)院的時候,會聯(lián)系陪診師。因為身邊的朋友都各自忙碌,他們覺得去打擾別人,欠下人情不好還。
如果說年輕人是怕孤單,中年人則太忙碌,老年人又無法面對瞬息萬變的各種醫(yī)療設施和智能問診程序。那些為了生活而打拼的人,可能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家人身體有恙,便忙得不可開交。而有了陪診師的存在,就會從容很多。比如她有個客戶,家里的老人要定期復診,每次都找她,覺得把老人交給她,就跟交給自己的姐姐一樣安心。
忙完一天,空下來的時候,她會和客戶聊聊天,問問他們的近況,身體康復得怎么樣,是朋友似的親切問候。也有讓她特別關心的。有位她只陪診過一次的外地客戶,年紀比她大不了多少的姐姐,就常常讓她掛念著。
那位姐姐,是在老家查出來身體里有了癌細胞,但她不相信命運會跟自己開這么大的玩笑,就到省城檢查,約了她的陪診服務。那天,她陪著姐姐取了檢查報告后,去看專家。當專家盡可能委婉地說出姐姐的病情時,她看到姐姐強忍住了眼里的淚水。可是,出了診室,姐姐反身抱住她,放聲大哭,哭得歇斯底里。
她沒有打斷姐姐,任由其將內(nèi)心的委屈和不甘一股腦地宣泄出來。哭了一會兒之后,姐姐抬起頭,擦干了眼淚,跟她說:“沒事的,謝謝你的肩膀。走,咱們吃飯去。”
吃飯的時候,她倆聊了很多,她也知道了姐姐的不易。家里有一個自閉癥孩子,丈夫熬不住,兩年前離開了他們娘倆,姐姐只能一個人支撐起這個家。對孩子的愛,已經(jīng)不是姐姐的軟肋,而是鎧甲,是她必須與冷硬現(xiàn)實短兵相接的最好武裝。她的心腸柔軟如棉,卻被命運反復揉搓……臨走,姐姐付她服務費,她沒有收。之后,她一直保持著和姐姐的聯(lián)系,只要微信上還有回復,她就知道姐姐還在和命運抗爭著。其實她們是一類人,當年她被人排擠、中傷,才選擇了辭職去跑保險銷售,后來又做了陪診師。
她不后悔自己的選擇。這個職業(yè)相對自由,不僅能養(yǎng)活自己,還能幫助他人,更重要的是她通過這個職業(yè)看清了許多生活的真相。那些因各種原因需要陪診的人們,那些卑微卻真實、有韌性的人們都在努力,想把不完美的人生過得更好一點。在時間的浩瀚長河中,渺小、卑微的個體,也許只是這世間的一粒鹽,不過用自己的一生為這個世界添了一點點轉(zhuǎn)瞬即逝的味道。但做一粒鹽,又有什么不好呢?那些細碎而樸素的柔軟,行大于言的真誠,星星點點流淌的愛意,既是人間煙火的滋味,也是人間值得的理由。
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