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新基金獲批成立 銀行系公募成色幾何?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姍 隨著蘇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02966.SZ,以下簡稱“蘇州銀行“)的一紙公告,基金行業迎來第16家銀行系公募基金公司。
2022年11月28日,蘇州銀行公告稱,該行近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核準設立蘇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復》(證監許可〔2022〕2996號),正式獲準設立蘇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新基金”)。時隔九年,城商行系公募再添新軍。
至此,銀行系公募基金公司數量擴容至16家。按照第一大股東的類型來劃分,16家包括5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5家城市商業銀行,以及2家外資銀行。
Wind數據顯示,銀行系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達5.45萬億元,占全市場公募基金管理總規模的20.45%。銀行系公募基金雖然起步不是最早,卻日益發展成為公募行業中的重要力量。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韓乾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銀行系公募基金可以背靠銀行的強大資金實力和渠道、信譽、資源等優勢,迅速發展壯大。”
目前,已發行公募產品的15家銀行系公募中,有14家管理規模超千億,尤其在固收類產品上具有先發優勢。不過,對比全行業已有多家公募管理規模突破萬億,銀行系公募的差距還有很大。
第16家銀行系公募
第16家銀行系公募“雛形”已現。
據蘇州銀行公告顯示,蘇新基金注冊地址為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注冊資本1.5億元人民幣,由蘇州銀行持股56%;另外兩家出資方分別為Capita-LandFundManagementPte.Ltd.和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24%和20%。
另據證監會官網11月25日批復信息,蘇新基金三名股東應當按照《公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的要求,自批復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蘇新基金組建工作,足額繳付出資,選舉董事、監事,聘任高級管理人員;自取得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之日起6個月內,應當發行公募基金產品。
設立公募基金,蘇州銀行已為此籌劃多年。
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梳理,蘇州銀行在《2019年度股東大會會議材料》中第一次將推動合資公募基金公司的設立工作納入經營布局,并表示,“持續推動設立蘇銀基金公募基金公司,打造以主動投資管理為特色的全產品線的現代化資產管理公司,在資管新規下為中小城商行探索發展資管業務新的路徑”。
在2020年度董事會工作報告中,蘇州銀行再次將“爭取設立公募基金,豐富經營牌照,形成公司多元經營的競爭優勢”列為工作重點。
2022年以來,蘇州銀行設立公募基金終于有了實質進展。3月29日,該行董事會上審議通過了關于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的議案,注冊資本1.5億元;7月19日,審議通過關于調整擬設公募基金公司持股比例的議案,將該行擬持股比例由原55%調整為56%;8月,該行對外發布蘇新基金公司(籌)招聘信息,職位涵蓋高管層、投資和營銷團隊等;9月12日,該行提交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申請被證監會接收;11月25日,證監會核準設立蘇新基金。
韓乾表示,當前在疫情沖擊和房地產行業景氣度下降的背景下,銀行的傳統貸款業務面臨壓力和風險,需要進一步拓展業務實現業務多元化。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經濟發展和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的開展,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持續增長,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迎來新機遇,迫切需要加強對權益類資產的研究能力和直接投資能力。銀行成立公募基金可以減少中間渠道,節約投資和發行成本。
那么,作為蘇新銀行控股股東的蘇州銀行,發展情況如何?
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蘇州銀行歸屬凈利潤逐年穩步增長,2021年營業收入為108.3億元,凈利潤31.07億元。凈利潤較2013年的15.98億元接近翻番。
不過,與已經擁有控股基金子公司的4家城商行相比,蘇州銀行底子較為薄弱。2021年,南京銀行、寧波銀行、上海銀行、北京銀行歸屬凈利潤分別為158.57億元、195.5億元、220.4億元和222.3億元,分別較2013年增長了2.5倍、3倍、1.36倍和65.28%。
銀行系公募哪家強
銀行系公募被視為含著“金鑰匙”出身的“富二代”,背靠股東方雄厚的渠道實力,管理規模、利潤水平往往位于行業前列。
2002年至2006年前后,大行紛紛設立公募基金公司,如招商銀行旗下的招商基金,建設銀行旗下的建信基金,中國銀行旗下的中銀基金,工商銀行旗下的工銀瑞信基金等。在這之后,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等股份制銀行入局,分別成立了浦銀安盛基金、民生加銀基金等。從2013年開始,南京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等城商行加入,分別成立了鑫元基金、上銀基金、永贏基金等公募。
Wind最新數據顯示,全市場公募基金規模為26.65萬億元,目前15家銀行系公募管理基金規模合計5.45萬億元,占比達20.45%,平均每家管理規模達3632億元。其中,工銀瑞信基金、招商基金、建信基金位列前三,依次為8334億元、8039億元和7734億元;除了恒生銀行旗下成立于2016年的恒生前?;鹨幠2蛔惆賰|,其他銀行系公募管理規模均在千億之上。
從城商行基金公司來看,銀行系基金公司的發展亦呈現分化的特征。2013年成立的4家城商行系基金公司,已經有公司規模逼近3000億元,也有的在千億徘徊。其中,寧波銀行持股的永贏基金經過九年的發展,2022年三季度末的管理資產規模已達2892億元;而中加基金、上銀基金、鑫元基金管理規模均在1000億元至1300億元之間。
從基金產品構成來看,依靠母行的渠道和品牌積淀,銀行系公募在固收產品上具備先天優勢,相形之下,權益類投資則相對薄弱。
在15家基金公司中,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規模合計占比超過9成的基金公司占9家。從非貨規模來看,招商基金以5951.57億元居首,工銀瑞信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中歐基金分別為 4210.31億元、3822.89億元、3509.21億元,緊隨其后。
實際上,銀行系公募的整體實力距離行業頭部基金公司仍有不小差距。目前,行業里管理規模超萬億的有6家: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華夏基金、天弘基金、博時基金、南方基金,分別管理著1.53萬億和1.31萬億、1.11萬億、1.1萬億和1萬億,“萬億”陣營尚無銀行系公募的身影。銀行系“管錢”最多的工銀瑞信基金,也才排到行業第十。
上海一家銀行系公募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持續的人才培養機制,強大的銷售能力和品牌影響力,是頭部基金公司取得快速發展的三大關鍵因素,銀行系公募應該看到這一點并加速追趕。同時,銀行系中發展較好的公司已在投研體系建設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奠定了其權益類產品發展優勢,也應該學習借鑒?!?a style="color: r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