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是文明的載體。在堅持疫情防控不放松的當下,人們追求健康文明生活的意識越來越強,它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改變著人們,更讓越來越多的鄭州人深刻意識到:人人樹立文明健康意識、養(yǎng)成自律健康的衛(wèi)生行為習慣,是擁有美好生活的基石。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經(jīng)過這兩年的疫情防控經(jīng)驗積累,大家都越來越真正意識到‘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市民豐華坦言:“事實上,疫情帶給大家健康觀念的變化有很多,外出戴口罩、勤洗手、社交‘一米線’、“分餐制、用公筷”,減少外出聚餐、健康飲食……剛開始執(zhí)行確實覺得有點麻煩,但習慣成自然,漸漸自己也的確能從中感受到好處。比如說,自從開始外出戴口罩,感冒次數(shù)都明顯比以往少了;堅持社交“一米線”,大家日常都自覺排隊,遵守公共秩序,辦事效率更高。”
采訪中,不少市民都認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重在從衣食住行的每一個細節(jié)做起。
“以前出門辦事,不管距離遠近,第一選擇是自己開車或者打車,但現(xiàn)在只要時間允許,我的首選是共享單車。”市民郭中郝說,“原來會覺得汽車最方便、最快捷,現(xiàn)在習慣了踩共享單車,只要注意做好洗手和消毒,騎車出行綠色環(huán)保、經(jīng)濟實惠,還能鍛煉身體,一舉多得。”
“外出歸來要洗手,聚餐要注意用公筷,過去這些道理大家也都明白,但是因為缺乏足夠的重視和自覺,我們曾經(jīng)對衛(wèi)生安全風險還是有些麻痹大意。”市民邱治國表示,通過疫情防控措施的普及,他不僅掌握了很多防疫知識,還強化了對健康文明理念的認識。
事實上,越來愈多的市民把低碳環(huán)保的文明理念付諸于行動。如今,在省會菜市場、超市等購物場所,略加留心你就會注意到,許多市民都是隨身攜帶一輛簡易購物拉車或者是一個帆布口袋,買菜購物不再額外需要塑料袋。29歲的市民王青也是如此,身為90后,她無論是去商場還是超市,都會隨身攜帶帆布袋。王青說:“帆布袋能重復利用,清洗也方便,用起來衛(wèi)生又環(huán)保。其實,我身邊不少同齡的小伙伴都是如此,我們不是因為舍不得那幾毛錢的塑料袋,單純覺得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努力。”
文明健康踐于行,推廣健康文明的做法,培育良好社會風尚,事關公共衛(wèi)生防護網(wǎng)的織牢織密,事關每個人。
談起即將到來的清明節(jié),祖籍山東的市民祝遂帆坦言:“按照以往的習慣,清明節(jié)親友都會相約回鄉(xiāng)掃墓,但今年我們一家提前約定,清明改為網(wǎng)上祭掃。因為疫情下,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給咱這座城的疫情防控貢獻一份力量,文明祭掃,也一樣能表達心意。”
81歲的市民王先生雖然是耄耋老人,也在疫情中自愿學會了手機“掃碼”支付。老人說:“學會使用智能手機雖然對于我們老年人來說不容易,但是‘掃碼’支付,網(wǎng)上購物確實減少了現(xiàn)實中的接觸式購物,更安全,更便利。”
疫情防控無小事,事事處處見文明。當下,鄭州人深知:文明健康綠色環(huán)保生活方式,是與疫情戰(zhàn)斗的有力武器,也是文明美好生活的基礎保障,讓我們共同為之努力。(正觀新聞記者王紅)

編輯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