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對于文化二字的含義通常是“一人一議,十人十議”,但文化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三個: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那么在本專欄中,小編將通過這三個特點帶你了解營口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營口是怎樣的角色?營口的山川河流會有怎么樣的故事?營口人是怎樣的性格?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今天,跟著小編觀乎人文,以化成“營口”。
第三十九期
中國紅十字運動在營口的起源(二)
▲ 本期嘉賓:營口市政協文史委科長、營口市歷史學會顧問、營口市文史工作專家組成員 王繼鵬
▲ 本期嘉賓:營口市歷史學會會員、營口市文史專家組成員、營口海關一級主辦 王敬文
營口是中國東北近代史上第一個對外開埠的通商口岸。當時,隨著外國商賈和傳教士的進入,“紅十字”也隨之一同到來。1894年甲午戰爭中,這里飄揚起古老華夏的第一面“紅十字”旗幟,興起了早期的紅十字運動。1904年,中國紅十字會第一個地方分會在營口成立。兩個“第一”,決定了營口在中國紅十字運動中特殊的歷史地位。今天小編就帶你一同走進那段歷史,感受這背后的人文與故事。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我們找到了營口海關醫生達利向總稅務司署呈遞的醫務報告、紅十字救助親歷者司督閣的回憶錄《奉天三十年》、達利夫人的回憶錄《一個愛爾蘭女人中國見聞錄》,英國火炬號軍艦醫生班尼在戰后不久撰寫的《牛莊紅十字會的工作報告》,還有時任署理直隸總督王文韶為參與紅十字救助人員請功的奏折等一些珍貴的史料。上述史料的發現,為我們研究中國紅十字運動在營口起源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史料支持。
▲ 館樓為原"牛莊郵便局"舊址,也曾是中國紅十字運動早期活動遺址
當年,戰爭離營口越來越近的時候,一些居住在營口城區內富有愛心的外籍人士開始努力籌劃建立紅十字醫院,準備救護傷員。正如蘇格蘭人克里斯蒂(即司督閣)先生在自己的回憶錄《奉天三十年》寫到的那樣,在當時的清朝軍隊中,沒有戰地救護服務措施,傷兵們在什么地方受傷,就躺在那里,饑餓和寒冷會奪去他們的生命,也沒有人為他們療傷??吹饺绱吮瘧K的情形,這些外籍友好人士產生了建立紅十字醫院來救護中國傷兵的想法。
戰后,營口海關醫生達利在向上級部門總稅務司署呈遞的醫務報告中提到“經過當地官衙的批準,并獲得了稅務司的幫助,開辦了一所紅十字醫院”,證實了營口的紅十字醫院成立,的確經過官府的批準,是具有合法性的。
▲ 《點石齋畫報》報道 營口紅十字醫院概況
班尼撰寫的《牛莊紅十字會工作報告》是七人說,并給出了具體的姓名。他們是營口海關的達利醫生、司督閣、克萊、克雷格、普濟醫院的白蘭德醫生、美國海燕號軍醫阿諾德和班尼本人。他們當中的司督閣、克萊、克雷格、白蘭德等四人是傳教士醫生。在英國軍醫班尼的報告中,提到了四位傳教士醫生的具體姓名。如果按照司督閣和達利夫人的說法,是五位傳教士醫生的話,顯然在班尼的名單里少了一個人。
結合其他史料進行分析以后,我們推測缺少的這個人應該是營口蘇格蘭教會的傳教士魏伯施德。在甲午戰爭結束后,營口共有5人獲得大清政府頒發的寶龍雙星勛章,在這5個人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魏伯施德,其余四人姓名見于班尼報告。
當時紅十字醫院的總負責人是營口海關醫生達利,司督閣先生對他的評價非常高,他說“牛莊港的醫務官戴利醫生全面負責紅十字醫院的工作。紅十字醫院工作的成功主要是由于他的能力以及他的有效管理?!?/p>
除了負責紅十字醫院的管理工作之外,達利沒有忘記自己作為醫生的職責。他和其他醫生一樣,身先士卒,親力親為,深入到戰場去救助中國傷兵。據達利夫人回憶,當營口附近的一場戰斗結束后,達利醫生就立即趕往那里查看傷員,并盡可能地把他們帶回營口的避難所,回到住所時已是深夜2點多。
戰爭進入了營口地區以后,爆發了蓋平保衛戰和大平山爭奪戰,這是日軍進入中國境內之后遇到的最為激烈的抵抗。愛國將士英勇頑強,血灑疆場,令人敬佩!從這兩場戰斗的激烈程度來看,清軍的傷亡也是非常大的。據英國火炬號軍艦軍醫班尼的記述,第一批入院的人員是南部金州戰役中的50名掉隊人員,他們費盡了周折,走了三天的路程,被大車送到營口。
英國火炬號軍艦醫生班尼在他的報告里提到,“治療的傷員人數肯定超過了600人,由于入院治療人員過于眾多,以及因偶爾驚慌失措造成少量人員逃走等緣故,因此不可能得到更準確的統計數字?!焙髞砀鶕I口海關醫生達利在戰后向清朝海關總稅務司署呈遞的報告記述,當時營口紅十字醫院收治的中國傷兵超過900人。
在班尼的報告中,作為紅十字醫院的客棧是那種通鋪式的,很多人擁擠在一起。達利夫人也說,這些臨時醫院所做的救助是最簡陋的,遠未達到理想程度。據占領營口的日本侵略者記載“達利創建的這間紅十字會醫院空有紅十字會之名,內部的基礎設施并未按照紅十字會標準完善,但收容千余傷患,已經是一項非常偉大的慈善事業。
盡管如此,中國傷兵能夠得到救治,就是天大的好事。不管條件多么差,房間多么擁擠,氣味多么難聞,對于中國士兵來說,紅十字醫院就是“天堂”。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中國傷員受到了專業的治療和細心的護理,既有保暖措施,又有飲食供應,許多人的生命得到了挽救,許多傷員都得到了救治。
甲午戰爭結束后,魏伯施德、司督閣、白蘭德、達利、班尼等5名參與了紅十字救助的醫生,被大清政府授予雙龍寶星勛章。而達利夫人不僅對紅十字救助做了詳細的描述,她本人也參與到了活動當中,可以堪稱是在營口的南丁格爾!
達利夫人是愛爾蘭人,她于1893年隨同丈夫醫生來到營口,是一位極富愛心的女士。在甲午戰爭期間,她積極投入到了救助中國傷兵和難民的活動中。她把自己的住所提供給中國難民,并且還組織人員制作繃帶、絨布、脫脂棉等外科敷料,每天晚上都把裝有上述物品的四個大帆布袋送往醫院。同時還協助醫生給傷員包扎傷口,對傷員進行細心的護理和照料,挽救了大量中國人的生命。
120多年以前發生在營口的那段歷史,了解到了我們營口對中國紅十字運動的起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歷史性作用和貢獻。營口紅十字醫院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紅十字會運動從此開始,激發了中國人渴望參與愛國活動的積極性。
營口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紀念館于2017年5月11日落成,并正式對外開放。該館位于遼河廣場5號,建筑面積560平方米,前身為1906年日本建造的牛莊郵便局,經考證為早期紅十字活動遺址,現為省二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紀念館現已被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確立為中國紅十字文化傳播教育基地。
營口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紀念館共有”九個展廳,通過運用浮雕、聲、光、電、場景還原等方式,以及大量的文字、圖片和實物,生動詳實再現了國際、中國紅十字運動一百多年悠久歷史文化和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見證了營口在這一偉大進程中的重要開啟作用。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FM95.1《主播帶你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