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7月15日、16日,德耀中華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322名候選人在中央主要媒體和重點網站進行集中公示宣傳。我省11人入選,名單和簡要事跡如下: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2人入選)
朱天民 葫蘆島市綏中縣西水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天民,男,漢族,1980年11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西水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作為民營企業家,朱天民始終懷著感恩之心,把扶危濟困、回饋社會作為人生價值追求。多年來,他捐建學校,資助貧困學生,助力脫貧攻堅,開展了20余項公益活動,累計捐資超過1.2億元,用愛心書寫了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是大家心中的“熱心公益人士”。
他是貧困生求學路上的“圓夢人”。朱天民在公司發起慈善救助基金,建立健全常態化助學圓夢救助機制,捐資560萬余元,資助貧困生200多人次,捐建綏中縣秋子溝中學“風華里”圖書閱覽室等。2018年,朱天民出資7000萬元捐建綏中縣實驗三小、綏中縣第二幼兒園,為城鄉接合部的適齡兒童在家門口就能上學創造條件。2021年,他又捐資4000萬元,建設綏中縣風華實驗初級中學。
他是貧困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朱天民因村制宜、因戶跟進,大力推進設施扶貧、產業扶貧,先后捐資300萬元,幫助4個貧困村1153戶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針對建昌縣牤牛營鄉蒿子溝村產業單一現狀,他出資引進2萬多株新疆和田大棗樹苗,發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幫助調整果樹種植結構,形成規模化水果產業項目。為解決興城市郭家鎮張沈村缺水困難,他出資打水井、建泵房,鋪設入戶水管,還幫助建成直接供應興城地區的蔬菜種植基地。他出資援建西豐縣天德鎮如意村靈芝木耳食用菌基地灌溉設施,帶動貧困戶就業16戶50多人,幫助多名群眾順利脫貧。
他是疫情防控一線的“急先鋒”。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朱天民積極投入當地防疫消毒工作,捐款捐物共計303萬元。他第一時間組建黨員先鋒突擊隊,抗擊疫情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連續奮戰3個月,對綏中高速出入口入境車輛,綏中城區公園、廣場、車站和露天市場、公廁等公共場所進行消毒。
朱天民榮獲全國最美志愿者、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張菊香 遼寧省金秋醫院名譽院長
張菊香,女,漢族,1938年9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金秋醫院名譽院長。
張菊香退休后組建“菊香愛心團隊”,帶領數十位醫療專家,走遍遼寧省14個市開展義診,為偏遠地區的貧困群眾送醫送藥送健康。累計提供免費診療服務4萬余人次,培訓鄉村基層醫務人員1300余名。
她積極投身志愿服務。上世紀90年代,張菊香牽頭組建了遼寧省第一家老年病醫院“金秋醫院”,為老年患者提供專業的醫療保健服務。2014年,她從院長崗位退休后,組建了“菊香愛心團隊”,181名志愿者中有33名主任醫師,是遼寧省醫療系統第一支專家志愿服務隊。由于義診對象大多居住在偏遠地區,在張菊香的帶領下,隊員們利用休息時間,早晨6點鐘出發,晚上七八點鐘才返回醫院,經常連續工作十三四個小時,為的是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炕頭上就能享受到免費的優質醫療服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張菊香積極籌集防疫物資,帶領團隊親自動手制作酒精棉球,聯系企業趕制口罩和防護服,印制宣傳材料等,并及時送到鐵嶺縣蔡牛鎮、盤山縣羊圈子鎮等16家偏遠鄉鎮衛生院,解決防疫物資緊缺的燃眉之急。
她悉心照顧老兵長者。從1982年接診第一位老紅軍鄧禹開始,到2020年9月送走106歲的老紅軍吳健和100歲的老紅軍張彩,張菊香先后為58位老紅軍和近百位百歲老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擔任金秋醫院院長期間,她還自掏腰包為外地老人送飯送菜、熬制中藥,為困難老人購買生活用品,為住院治療的老紅軍和百歲老人制作營養餐糊。
她暖心關愛孤寡老人。7年里,張菊香先后為121位貧困多病老人送醫送藥、送錢送物,幫助他們減輕病痛、改善生活條件。沈陽市法庫縣十間房鄉羅泉溝村有位大娘是抗美援朝烈士遺孀,雙目失明,唯一的兒子因車禍不幸身亡。當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張菊香對她進行跟蹤幫扶,每逢重要節日,張菊香都會帶上節日禮品和慰問金去看望她。
張菊香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2人入選)
牛紅生 遼河油田歡喜嶺采油廠采油作業三區站長
牛紅生,男,漢族,1975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分公司歡喜嶺采油廠采油作業三區齊7站站長。
面對不慎翻入溝渠的小轎車,牛紅生毫不猶豫、奮不顧身跳入水中救人,并對重傷者緊急施救,為搶救生命贏得寶貴時間。
2017年7月7日17時左右,正在站上值班的牛紅生例行巡檢,走到龍王路段時,發現一輛轎車從百米外的公路上猛然栽進路邊的排水渠。由于當天下午突降大雨,不僅路面濕滑,公路兩旁排水渠里的水位也比平時上漲不少,最深處達到2米左右。牛紅生來不及多想,快步跑過去,跳進排水渠,在齊腰深的水中快速靠近事故車輛。由于轎車浸在水中,加上水體渾濁,施救并不容易。牛紅生只能在水中摸索,摸到車門后用力拽開,把人拉出水面,并與附近聞訊趕來的工友合力將落水男子拖上岸。因為營救及時,男子得救了。
牛紅生再次確認車內情況,發現車內還有兩個人。他果斷向岸上喊道:“快打120!再下來幾個人搭把手。”由于車輛反扣在水底,水壓大,擋風玻璃砸不開,牛紅生就和工友一起在深沒胸口的水中合力把轎車翻轉過來。經過10多分鐘的努力,他們陸續將困在車內的司機和一名女子救上岸。落水女子因溺水時間較長,救上岸后面部青紫。牛紅生見狀立刻跪在她身旁,實施心肺復蘇急救,經過3分鐘左右的施救,這名女子慢慢恢復呼吸和心跳。救護車到達現場后,牛紅生等人配合急救人員,將3名落水者轉移到救護車上才離開。
10天后,獲救者及親屬一行10余人,專程給牛紅生等人送上錦旗和感謝信。牛紅生說:“看到有人遇到危難,伸把手是應該的,相信無論是誰都會這么做!”平日,牛紅生就是個熱心腸的人,發現鄰居老人暈倒,他幫助聯系120救護車;得知夜班員工突發疾病,他連夜開車將員工送往醫院。
牛紅生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遼寧省見義勇為英雄等稱號。
蘭郡澤 撫順龍興運輸有限公司員工
蘭郡澤,男,滿族,2001年4月生,中共預備黨員,遼寧省撫順市龍興運輸有限公司職工。
在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緊要關頭,蘭郡澤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果敢機智,開吊車挽救了14人生命。他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弘揚雷鋒精神,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吊車俠”。
2019年5月2日清晨,很多居民還在睡夢中,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南雜木鎮一幢7層居民樓突然起火,驚醒的居民慌張地在窗口呼救。當時,蘭郡澤正在不遠處的工地進行外墻施工,聽到呼喊,他立即把吊車開過來,在濃煙中操作吊車開始“一個人的救援”。
蘭郡澤熟練地將吊車移到起火居民樓旁,握緊拉桿,向上伸長吊臂,將吊籃伸到樓上窗戶前,搶救三樓陽臺上的董女士和她的兒子。待這對母子平穩落地后,他又把吊籃升到四樓。眼前的吊籃讓原本絕望的莽先生看到希望,一家人不到五分鐘成功脫險。
火勢越來越猛,煙霧越來越濃,蘭郡澤視線被遮住,火苗灼烤著面部和雙手,濃煙嗆得喘不過氣來。他更加堅定地握緊方向盤,拉穩吊桿,沒有絲毫的畏懼和退卻。在聞訊趕到現場的父親指揮下,蘭郡澤繼續把吊籃升到五樓、六樓,迎著熱浪和濃煙一次次艱難地把吊籃靠準窗口……整個救援歷時40多分鐘,蘭郡澤救出14名被困群眾,年紀最大的79歲,最小的只有12歲。直到趕來的消防人員將大火撲滅,蘭郡澤才放心,默默地開著吊車回到工地繼續干活。
成功救人后,他一直在思考怎樣為社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2019年5月,蘭郡澤加入新賓紅十字藍天救援隊,積極參與救援工作。2021年1月,他組建“吊車俠”愛心志愿服務團隊,在他的帶動下,成員從最初的7人增加到58人,更多的人投身到社會公益事業中,目前已開展10余次公益活動。
蘭郡澤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遼寧省見義勇為英雄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3人入選)
史忠玲 朝陽環境集團機掃公司職工
毛桂艷 朝陽環境集團垃圾排放分公司保潔員
史忠玲,女,漢族,1973年3月生,遼寧省朝陽環境集團機掃公司一線清掃職工;毛桂艷,女,漢族,1962年9月生,遼寧省朝陽環境集團垃圾排放分公司移動垃圾箱保潔員。
她們是重信守諾、拾金不昧的城市美容師。在財物面前,史忠玲和毛桂艷沒有動心,將拾得的價值280萬元金錠物歸原主。面對失主的現金感謝,她們婉言謝絕,拾金不昧的事跡在當地傳為佳話。
2021年1月9日下午2時許,史忠玲和毛桂艷像往常一樣,在馬路上進行清掃作業。其間,兩人發現路面上有一個白色帆布袋,撿起打開后發現是4塊金黃色的金屬,像是黃金。于是,兩人就按照平時撿到物品的處理方法,決定在失主來尋找之前,先放到史忠玲的作業車上代為保存,如果下班了還沒有人來詢問認領就上交給公司專設的失物招領平臺尋找失主。大約過了一小時,一名神態焦急的中年男子來到史忠玲和毛桂艷的工作地點詢問,講述他的父親不慎將一個白色帆布袋遺失,袋中裝有4塊金錠的事。史忠玲、毛桂艷兩人核準相關信息后,立即按照公司失物招領程序,將作業車上裝有4塊金錠的帆布袋交還失主。當失主告訴她們金錠價值280萬元時,兩人表示物歸原主是天經地義的事,并婉言謝絕了現金酬謝。
史忠玲從事環衛工作16年,毛桂艷從事環衛工作5年,兩人始終堅守工作一線,兢兢業業扮靚城市面貌。多年來,發生在她們身上誠實守信的事情還有很多,平時常把撿到的手機、錢、銀行卡、證件等,及時交還失主或上交公司失物招領平臺。“物歸原主天經地義,不是我們的,拿了會心不安的。”這是她們的心里話。
史忠玲、毛桂艷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郭旗 營口蓋州市眾力佳和多寶魚養殖專業合作社經理
郭旗,女,漢族,1988年3月生,遼寧省蓋州市眾力佳和多寶魚養殖專業合作社經理。
她是替公公還債、靠誠信立家的好兒媳,也是以誠信為本、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行業佼佼者。年僅23歲的郭旗勇敢承擔公公家欠下的千萬元債務,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兌現了欠債還錢的承諾,成為廣受當地贊譽的“好媳婦”。
一諾千金,創業償還巨額債務。2011年,郭旗嫁給同村青梅竹馬的男友。不久,在一次家庭會議上,郭旗的公公拿出一沓總計逾2000萬元的欠款單。這時,郭旗才知道,公公家經營的養殖場已經連續虧損五六年。對于初入社會的郭旗來說,2000萬元債務是個天文數字,但她認為做人不能不講誠信,做事得先對得起自己的良知。為了還上欠款,郭旗辭掉工作,接手公公的養殖場,開始養殖多寶魚。為了養好魚,郭旗住進養殖場宿舍,從頭開始學,最累的時候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為的就是償還債務,守住誠信。每當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郭旗總會跟自己說:“不管有多困難,欠人的錢必須要還!”為了管理好養殖場,郭旗自學會計知識,每天記賬算賬,做好總結。經過3年的努力,她使養殖場扭虧為盈。2018年年初,終于徹底還清了2000萬元的巨額債務。
小信誠則大信立。為了讓員工干得放心、安心,郭旗將員工的季度獎金改為按月發放,年復一年、風雨不誤。慢慢地,員工們發現這個年輕老板說得出、做得到,從不食言,只要大家盡心盡力地付出,就會有相應的收獲。如今,每當郭旗發獎金,員工們總會說:“先放著,不著急用錢,年底再給就行。”
郭旗的誠信不僅贏得市場口碑,還帶動水產養殖業成為當地金字招牌。為確保養殖產品品質,郭旗承諾全程不使用抗生素,并建立食品安全檢測實驗室。由于食品安全有保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正當養殖戶們為銷路發愁時,郭旗牽頭與一家大型連鎖超市合作,幫助當地其他養殖戶解決了銷路問題。在她影響下,很多漁民從傳統捕撈業轉向海水養殖業,帶動養殖戶就業100余人。
郭旗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2人入選)
刁克劍 撫順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信息技術研發中心主任
刁克劍,男,漢族,1971年1月生,中共黨員,中國石油撫順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信息技術研發中心主任。
從普通鉗工到微電子領域專家,32年來,刁克劍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研發的多項科技成果達到世界或國內先進水平,其中6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用發明創造踐行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被譽為“企業里的愛迪生”。
好學敬業,練就一身技藝。在工友們眼里,刁克劍無論做鉗工、當班長,還是干軟件開發,身上總有一股不服輸的“鉆勁”。上世紀90年代初,刁克劍從技校畢業后,參與廠里各類大機組的安裝、檢修、維護工作。為更好掌握引進設備性能,他自學外語和計算機,通過微軟注冊工程師認證,在工作中練就一身過硬本領,攻克許多裝置的關鍵技術難題。2008年,他把已有管理經驗和IT技術結合到一起,成功開發出全國首套班組專業管理軟件,解決了班組日常管理工作中各類數據繁雜、易失真,難以有效積累等難題。
潛心鉆研,工作室變成研發地。2009年,刁克劍調入“趙林源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擔任信息化應用技術研發組組長,開啟在石化領域的發明之路。他研發的新型防爆報警器,只有紐扣大小,是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小、重量最輕、同類型報警器中價格最優的高靈敏度便攜式報警器。他研發的巡檢儀,像一把手槍,只要對準巡檢點輕扣扳機,設備的溫度、壓力等數據就能即刻被巡檢儀數據芯片接收,成為國內石油石化領域巡檢信息化的首創產品。他立足企業安全發展需要,還成功研發石化智能滅火控制裝置、防爆柔性LED特種照明裝置等新型智能產品。
胸懷大愛,堅守科技報國情。隨著對電子技術的熟練掌握,刁克劍的科研項目開始走出石化企業。他先后參與地方政府部門及金融機構與數據傳輸技術相關的信息系統建設服務。他負責的國家五年規劃項目“機械密封早期預警監測系統”研究課題,僅用不到兩年時間就取得突破。該課題完成后,相當于機械密封監測有了“黑匣子”,發現問題即可報警,從而減少石化機泵設備火災。近年來,一些國外知名企業紛紛懇請他到國外發展,但都被他婉拒。他說:“中國人創新的時代已經到來,我的堅守要讓成果來說話,在這里,我能干得更好!”
刁克劍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稱號,入選“遼寧好人”。
孫景坤 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農民
孫景坤,男,漢族,1924年10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村民。
革命戰爭年代,他沖鋒陷陣、屢立戰功,經歷生與死的考驗,用熱血青春詮釋革命戰士的赤膽忠心;和平建設時期,他深藏功名、扎根鄉村,帶領村民改變家鄉貧困面貌。他把一生投入到保衛祖國、建設祖國事業中,用敬業奉獻彰顯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許黨報國,戎馬生涯戰功赫赫。1948年1月,24歲的孫景坤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部隊南征北戰,先后參加四平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曾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嶺戰役的一場戰斗中,身為副排長的孫景坤和戰友們在增援161高地戰斗中英勇作戰,展現出過人智慧和膽識。
艱苦奮斗,帶領村民共同致富。1955年,孫景坤復員,他放棄留在城里工作的機會,毅然選擇回鄉務農。作為生產隊長的孫景坤,早出晚歸,奔波忙碌。他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糧菜生產,加強山城村建設,用幾年時間栽下13萬棵松樹和板栗樹;洪水侵蝕農田,他帶領村民建起簡易大壩,擋水造田。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他帶頭用筐挑、用肩扛,運送土石,不僅建起大壩,保住集體財產,還改造耕地100多畝,增加了集體收入。改革開放以后,他組織鄉親們成立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還把自己分到的40畝地無償分給從外省遷來的貧困戶。他把好耕地讓給鄉親們,把好房子讓給貧困戶,把招考機會讓給其他人。在他心里,群眾的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即便是后來不再擔任村干部,孫景坤仍然深受村民敬重。
淡泊名利,深藏功名無私奉獻。孫景坤將功勛榮譽壓在箱底,從未向別人提及,就連兒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只知道父親是一位老兵、上過戰場。孫景坤從來沒有向組織提過要求、要過待遇。2016年5月,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征集歷史文物資料,孫景坤捐獻自己的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老照片。這時,他的英雄事跡才廣為人知。
孫景坤被授予“七一勛章”,榮獲“時代楷模”、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入選“遼寧好人”。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2人入選)
許迎春 中國石油錦州輸油氣分公司輸氣站工人
許迎春,女,漢族,1971年1月生,國家管網北方管道錦州輸油氣分公司職工。
許迎春是公婆眼里的親閨女,是幫助重疾丈夫實現公益夢想的好伴侶。19年間,她始終如一,操持家里家外,精心照顧行動不便的丈夫,奉孝床前為公婆養老送終,用真情和孝心撐起一個溫暖有愛的家。
許迎春的丈夫譚純慧從小患先天性成骨發育不全癥(俗稱“瓷娃娃”)。2002年,許迎春千里迢迢從四川遠嫁到遼寧錦州,陪伴在譚純慧身邊。許迎春的丈夫雖然身患重度殘疾,但身殘志堅。作為網站新聞編輯,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時分。不管多晚,許迎春都一直陪在他身邊,或者幫其整理資料或者為其按摩。為讓丈夫釋放工作壓力,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許迎春考取駕照,開車帶著丈夫去旅游。為幫助丈夫實現公益夢想,許迎春考取社工證,幫助丈夫成立錦州市“瓷娃娃”愛心協會,為危重病殘疾人士提供救助服務。如今,在許迎春細致入微的照顧下,她的丈夫58歲依然精神飽滿地工作。
2016年,許迎春的婆婆患重病,生命垂危,經過她的精心照料,轉危為安,但從此坐上輪椅。天氣好時,許迎春就帶著丈夫和婆婆一起到公園、商場逛逛,每次出行她都要來回搬動兩個輪椅,分別抱著丈夫和婆婆上下車。2020年,88歲的婆婆臥床不起,臨終前的3個月,她每天下班后陪在身邊晝夜守護,盡全力悉心照料。
許迎春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郭麗華 阜新市彰武縣大四家子鎮扎蘭村村民
郭麗華,女,滿族,1973年1月生,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大四家子鎮扎蘭村村民。
郭麗華是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孩子心中的好繼母,公婆稱贊的好兒媳。她帶著前公婆改嫁,用摯愛深情撐起一片幸福天空,用實際行動傳承孝老愛親美德,讓兩個原本殘缺的家庭成為一個溫馨和睦的大家庭,在當地傳為佳話。
郭麗華23歲時與本村一名小伙相戀結婚,婚后與公婆一起生活,育有一女一子,一家人其樂融融。2005年,郭麗華的丈夫被確診為腦部惡性腫瘤,盡管做了手術,兩年后終因病情惡化而離世,留下幼子和年邁雙親。當時只有33歲的郭麗華下定決心振作起來,挑起生活的重擔。
由于給丈夫治病花掉了家中積蓄,郭麗華為一家老小生計沒日沒夜勞作,在生活上照顧、在精神上溫暖二位老人和兩個孩子。婆婆腿腳有毛病,行動不便,牙齒和胃口也不好,她就換著花樣給老人家做飯。在郭麗華的陪伴和照顧下,公婆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逐步好轉,兩個孩子也在她的培育中健康成長。
丈夫去世后,郭麗華告訴公婆從今以后自己就是他們的女兒,他們就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不會分開。公婆對兒媳的孝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都支持她改嫁。幾年后,經人介紹,她帶著公婆嫁給了鄰村一位村民。在這個新組建的大家庭中,郭麗華與再婚丈夫以誠相待,彼此關愛,盡心盡力孝敬前夫的父母和現任丈夫年邁的母親,對現任丈夫未成年的兒子視如己出,日子過得溫馨和睦。逢年過節,哪怕再忙再累,她也要帶著子女陪伴在3位老人身邊,給他們里里外外換個新。婆婆逢人便說,這個兒媳婦比自己的親生女兒還親。
在她的培養教育下,3個孩子勤學奮進,知情達理,敬老愛老的種子也在他們心里生根、發芽。如今,女兒大學畢業后在沈陽工作定居,把掙到的第一份工資交到他們手中;大兒子被一家企業高薪聘用,帶著媳婦孩子落戶沈陽;小兒子正在讀初中,品行優秀,學習成績優異。
郭麗華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遼寧省最美慈母賢妻孝女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來源:遼寧日報·北國客戶端
記者:關艷玲 編輯:王曉領 責編: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