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廣告宣傳用無紡布袋\帆布袋訂制\面粉袋\檔案袋\圍裙生產 可印刷圖案和logo 聯系電話/微信:15838231350 網址:http://www.yrwfb.cn
創造一個相關的敘事意味著深入挖掘,我們喜歡故事,喜歡敘事,喜歡迷失在作家創造的世界中。作為囊括各個時代獨一無二的時尚創作——包袋,在這本厚厚的書中,里里外外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故事,一個有關人們對包袋的終極迷戀的故事,一個屬于包袋的敘事法。
由太古地產與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合作策劃呈現的包里包外 (Bags: Inside Out)巡展,作為太古地產成立五十周年的首個大型活動,首站來到北京,亮相三里屯太古里北區紅館。專門研究20世紀意大利紡織品、時裝及設計的時裝史學家Lucia Savi博士在V&A博物館的儲藏室中,在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珍貴檔案中翻閱了數千個包袋,圍繞包袋的功用與性能(Function and Utility)、地位與身份(Status and Identity)、設計與制作(Design and Making)三大主題,縮小范圍精挑細選出超過240件展品。
翻開包里包外,在有意為之的敘事結構中精致、令人敬畏的巧妙呈現,伴隨著一些熟悉的面孔,開啟一場穿越不同時代的世界時尚之旅,打開一本時尚界的《海底兩萬里》。
向左滑動查看:包里包外 (Bags: Inside Out)展覽現場
展覽開篇即高潮,不能忘記的事實被迅速點出:包袋以不同的功能為特點已走過幾個世紀的路程。最初的包袋是為了裝物品而設計,從16世紀秘魯的彩色圖案手袋,到19 世紀可以放小物件的腰帶配件,再到行李箱的出現,收納物品的實用性一面是包袋貫穿始終的功能。然而,在包里包外(Bags: Inside Out )一些鮮有展出的藏品告訴人們,包羅萬象不只是停留在功能。
上圖:一名戴腰鏈的女人肖像,1870年左右由位于倫敦貝克街55號的Elliott & Fry攝影工作室拍攝。
下圖:包里包外 (Bags: Inside Out)展覽現場
你會看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用來保存國寶玉璽的刺繡錦囊、Winston Churchill的紅色公文箱、Margaret Thatcher的Asprey公文包、電影《亂世佳人》中女主演Vivien Leigh的公事包、二戰時瑪麗王后用來裝防毒面具的包、美國士兵在越南戰爭中使用的背包、曾登上過泰坦尼克號姐妹船奧林匹克號的美國名媛Emilie Grigsby滿滿使用痕跡的路易威登行李箱......許多跨越時代的不同功能包袋一起出現在視線中,散落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包括來自巴基斯坦的嫁妝袋、日本和韓國的藥袋,以及來自部落的令人驚嘆的串珠單肩包。
上圖:Winston Churchill的紅色公文箱,用來儲存和運送文件。
下圖:美國名媛Emilie Grigsby的Louis Vuitton硬箱,上面貼滿了旅行的標簽。
?? 十八世紀10年代的信件夾,由威爾士夏洛特公主親手制作。
? Gianni Versace的別針手提包,誕生于1994年。
? 德國十六世紀的心形錢包。
? 中國十八世紀的腰包。
? 19世紀10年代法國女性看歌劇時的手袋,折疊起來僅有16cm長,內部有多個隔層口袋,其中可以裝下扇子、望遠鏡、便簽卡和筆譯機粉撲等物品。
鐵娘子Thatcher拎著她的Asprey公文包在鏡頭前揮手的時候,包袋作為權力的象征,身份的象征,所具有的宣傳意義被發現,成為分享信仰和信念的平臺。早在1825年,伯明翰女性協會當時為了廢除奴隸制運動就曾制作印有標志裝飾物的真絲手袋在競選活動中進行發放。更典型的例子是是設計師Anya Hindmarch為宣揚環保主義在手袋上印上了I a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塑料袋)的標語。戰爭、政務到旅行、日常,個性表達到社會宣傳,包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具有跨越時間的持續性,它們在作為設計歷史的一部分的同時,以前所未有的功能性占據著每個人的生活。
Margaret Thatcher和她的Asprey包
左上起順時針方向:包袋上的標語與宣言。
Anya Hindmarch與全球社會改革運動We Are What We Do聯合設計的I a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塑料袋)手袋,旨在傳達環保可持續理念。
Stella McCartney與Parley for the Oceans聯合設計的Ocean Legend雙肩包,All is Love寫在包的背面。
Rihanna手提著Gucci與街頭藝術家Trevor Amdrew合作設計的托特包。
包里包外 (Bags: Inside Out)展覽現場
或許你已經見過Thome Brown以他的寵物狗Hector 為靈感設計的手包、Chanel以超市為靈感的2014秋冬系列中的牛奶盒造型的晚宴包,但是早在17世紀就已經出現過青蛙形狀的手提袋。與時俱進的大膽試驗是品牌和設計師對包袋可能性的無限暢想。
從上至下依次為:Thome Brown以他的寵物狗Hector為原型設計的手提包。
Chanel 2014秋冬系列中的Lait de Coco晚宴包,其中蘊含了文字游戲,將品牌創始人名字中的Coco與椰子作為關聯。
三宅一生1991年春夏系列里的Sprial包,外形酷似一件胸衣。
Judith Leiber在1983年設計的法貝熱彩蛋晚宴包。
包里包外 (Bags: Inside Out)展覽現場
路易威登涂層帆布是為了制作更輕、更耐用的包袋而設計,帶有獨特鎖扣的Hermès Mallette手提包則是為了保護貴重物品,Stella McCartney用回收的海洋廢棄塑料制作背包,包袋作為時代文化一部分的屬性,包袋的實用性以及材料變革,在品牌和設計師設計包袋的時候都成為了考量的重要因素。
包里包外 (Bags: Inside Out)展覽現場。本展柜的手袋皆用塑料制成,經過雕刻與工藝的加工如同藝術收藏品。
Valextra邀請英國設計師Bethan Laure Wood對外形極簡的手袋重新設計,設計師以藝術家Eduardo Paolozzi為靈感,將手帶提手設計為彩色彎曲的形態。在展覽現場中也展示著多款設計時的紙樣。
一只手袋從草稿到樣版,從縫制到售賣,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在展覽特設的工匠和設計師的桌子(Makers Table)可以一窺究竟。遍布世界各地的材料專家和傳承時裝屋精湛技藝的老牌工匠,呈現包袋誕生思路的原型、設計手稿和故事版,近距離了解在制作包袋時使用的工具、五金配件、設計后的紙樣、裁剪方法,一只經典的包袋是怎樣一步步制作而成的,每一步過程中包含的技藝被一步步揭開。
包里包外 (Bags: Inside Out)展覽現場,包袋的原型、紙樣、工具與各種五金配件在這一一展現。
1990年代末,IT BAG開始流行,大家第一時間奔赴精品店內,只為在冗長的候補名單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和號碼。以摩洛哥王妃Grace Kelly的名字命名的愛馬仕Kelly包,以戴安娜王妃命名的 Lady Dior手袋,《欲望都市》中Sarah Jessica Parker在紐約街頭挎著Fendi法棍包昂首闊步,Kim Kardashian和Paris Hilton摯愛的包是路易威登Monogram Miroir系列......這些IT BAG在當時的流行文化語境中因這些名人的存在而成為經典。
【帆布袋包裝訂制廠家電話/微信:15838231350】
Grace Kelly離開好萊塢時。
圖片由Allan Grantfrhe/The LIFE lmages Collection拍攝
這款手提包最早是由Hermès家族后裔Robert Dumas Hermès在1930年代設計的。它原名Sac-à-Dépêches。Kelly之名則是為了向Grace Kelly致敬——這位好萊塢女星在1956年嫁給摩納哥親王蘭尼埃三世。由于其與摩納哥王妃的關聯,"Kelly包成了有史以來最經典、最受歡迎的手袋之一。
上圖:Sarah Jessica Parker飾演的Carrie Bradshaw與Baguette包在《欲望都市》。
下圖:Fendi Baguette包,1997。FendiBaguette包被譽為全球第一款It Bag。據報道,從1997年到2007年,它在全球共售出約60萬件。其流行離不開1997年的美國電視劇《欲望都市》。
包里包外 (Bags: Inside Out)展覽現場
包袋的外觀和隱藏其中的秘密是Lucia Savi的靈感來源。當我看到那些包包時,真正啟發我的是打開它們,看看里面是什么,她告訴我們,往里看是看里面的東西——你可以在那些包里找到各種各樣的東西,梳子、劇院門票……,物以載道,物以盛情,拿在手中,挎在肩上的包袋是包外的社會面,而打開之后,就是包內的私人面,是更多窺探主人心思和特質的情緒面。
包里包外在北京的巡展有一個特殊的神秘環節——手袋收藏(Collecting Bags),在這里可以看到演員湯唯的10件私人藏品,作一個熱愛生活的戀舊之人,湯唯的包袋收藏仿佛就是她本人盛載記憶的日記本。
湯唯在此次包里包外展覽中帶來10件自己的私人收藏,其中不乏諸多對她有特殊意義以及影視作品里出現過的包袋。
上圖:湯唯小時候媽媽送的首飾盒,盒中存放著她小時候收集的小貝殼、硬幣等物件,以及對她有紀念意義的首飾們。
下圖:湯唯在機場街拍中的常見單品。
帶有童年記憶的小貝殼和硬幣被妥善收藏在有獨特雕花的首飾盒中,這個1989年的木質首飾盒,來自哪個國家對湯唯來說并不重要,因為它是媽媽送給自己的禮物,里面還放著刻有她名字的戒指,以及好友饋贈的玉佩,她希望來自媽媽的特殊意義可以守護這些珍貴的物件。
湯唯的長情似乎也盛放在這些充斥她日常生活的包袋里,在湯唯的機場街拍中總是有幾款包袋的身影經常出鏡。她鐘情的包袋可能沒有那么多炫目的設計和亮眼的色彩,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耐用百搭。年代悠久的Dior行李箱,容量大的百搭Prada背包,能讓自己更有女人味的Yves Saint Laurent手提包,主人不追求奢華生活的性格,對簡約、功能性設計的偏好顯而易見。
上圖:擁有可愛印花的帆布包也是湯唯日常喜歡的款式。左側在《月滿軒尼詩》中成為女主人公的包袋,右側則經常出沒在湯唯的機場街拍中。
下圖:《月滿軒尼詩》電影截圖
這個印花有點俏皮可愛的帆布袋是湯唯最常使用的手袋之一,也是她的帶娃包,是某次在澳大利亞購物時獲得的贈品,就這樣成為湯唯和家人日常出行最愛的帆布袋。
上圖:湯唯在參與《色,戒》電影第三輪選角時使用的手拿包。
下圖:《北京遇上西雅圖》中湯唯用自己的Chanel2.55 三折錢包作為角色的道具;陪著湯唯參加過許多電影節的Swarovski水晶緞面晚宴包。
包里包外 (Bags: Inside Out)展覽現場
國際巨星光環下的湯唯其實有很多不為眾人所看到的細節,在許多角色的塑造中,服裝、配飾也是人物性格的一部分,而湯唯是真真切切地把自己融入到了角色敘事之中。
為選角試鏡精心選擇的天鵝絨手拿包;拍攝《月滿軒尼詩》時,讀完劇本的湯唯覺得女主角愛蓮就應該有一個大托特包,機緣巧合之下在香港軒尼詩道的一家店鋪發現了這個紫色花卉圖案的托特包;《北京遇上西雅圖》里,湯唯用自己的Chanel2.55 三折錢包作為角色的道具;陪著湯唯參加過許多電影節的Swarovski水晶緞面晚宴包......湯唯對生活和工作的氣質是從一而終的,日常背包里裝著的是湯唯的回憶,電影夢工廠里的包袋則是熒幕上的湯唯對角色的理解和回憶。
從維多利亞時代華麗精致的手拿包到如今耐磨容量大的托特包,從各種周邊帆布袋到時下流行的IT Bag,包袋以實用之名包羅時代的萬象,里里外外,風格還是功能,設計還是制作,社會和個人兩種屬性被輕松地消化其中。最終從一個個敘事中走出,我們理解著歷史文化與包袋的羈絆,以及包里包外里用藝術與設計展現的鼓舞人心。
包里包外
BAG INSIDE OUT
04.28 — 05.27
三里屯太古里北區紅館
卷宗Wallpaper*聯合包里包外 (Bags: Inside Out)展覽舉辦包攬萬象開幕論壇。特別邀請超模趙磊 、藝術家龍荻、時尚博主Savi與時尚主持人李佳念共同細說手袋背后的故事。
撰文:Roxanne
項目統籌:wuwu
項目執行:陽仔、TZ、小海、文錦
編輯:陳嘉文、hanxi
特別鳴謝:北京9當代舞團
部分圖片由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三里屯太古里提供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提示】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搜集,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