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許次紓談“存茶”不能用紙袋,為什么要用“小罌”?(《茶疏新講》)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清代青花小罌(后配蓋))
小罌是日常放茶葉的首選。總之,千萬不要用紙包儲藏茶。
茶性畏紙,紙于水中成,受水氣多也。紙裹一夕,隨紙作氣盡矣。雖火中焙出,少頃即潤。
我們古代造紙為抄紙。即把各種植物的纖維在水中浸潤、浸泡后,用抄網在水中把這些纖維薄薄的抄出一層,然后揭起來貼在墻上晾干就是一張紙了。所以許次紓說,紙從水中成。因為紙是植物纖維所造,所以吸收水汽的力量很強,特別容易受潮,干茶放在紙中吸收紙的水汽,而紙又吸收空氣中的水汽,所以茶葉很快也會發潮,所以用紙包茶不能長時間儲藏茶。我們今天很多時候覺得紙包茶有樸實自然的古意,但是買回家最好外加包裝,小的紙包茶可以直接放在茶葉罐中;較大的紙包茶外面包裹一層錫紙再套一個無異味的食品袋扎緊。
即使日常十日一空的小茶葉罐,放置環境也有要求,我們看許次紓怎么說的。
日用所需,貯小罌中,箬包苧扎,亦勿見風。宜即置之案頭,勿頓巾箱書簏,尤忌與食器同處。并香藥則染香藥,并海味則染海味,其他以類而推。不過一夕,黃矣變矣。
小罌還是要用箬竹葉包好口再用苧麻扎緊。小罌即小茶葉罐,受日本影響我們今天也叫“茶倉”。我收藏了很多明代的小茶倉,罐形器都沒有蓋子。為什么沒有蓋子呢?因為它本身就沒設計蓋子,封口都是用箬葉加上苧麻繩捆好裹緊。現在收藏的明朝這些小罐子都是另外配蓋子。以前是用象牙材質的,后來出于物種保護的考慮,改用牛骨。在牛骨蓋子里面再貼皮紙,皮紙上面刷上一層純金粉,一是好看,二是隔絕潮氣、異味。但是整體上來說,這些蓋子的密封都稱不上特別嚴密,使用的時候還是要注意。
只要罐口包裹好,放置環境直接在桌子上就行。反而特別忌諱放在有其他物品的箱子里,以及和飲食的器具放在一起。茶性易染,茶和香料放在一起就會沾染香料的味道,與海味等等的放在一起就會沾染海味的氣味。其他的情況都可以依照這個道理類推。我們今天呢很多日常茶是放在書房、書桌的。這個空間不是不行,但是就有點類似于許次紓說的“巾箱書簏”。這兩個都是文人必用之物。巾箱顧名思義就是放男子所戴巾的箱子。這個巾,不是像我們今天理解的很軟的一塊織物,而有很多品種。古代男子是一定要戴巾的,因為頭發束好了上面一個發髻,光禿禿的不好看,而且有失身份。唐宋流傳下來很多巾的樣式,明代又增加了很多樣式。明代中期特別流行網巾。就是通常竹絲編一個類似涼帽的網刷上黑顏色的大漆,就會變成一個硬的黑絲網,從額頭上一直罩到頭頂,可以把束好的頭發固定得整整齊齊,一絲不亂。后期各種巾都出現了,男子也愛美啊,四周巾、純陽巾、老人巾、兩儀巾、萬字巾、凌云巾等等款式很多。很多巾它有形狀,類似軟帽,所以需要專門有一個巾箱來放置,不能讓它變形。另外一點,相對來說這些東西也很少洗滌,所以茶葉放在巾箱里肯定是不合適的。書簏一般都是竹子做的小箱子。我們可能不理解,竹子在編制前要烤過,青竹氣已經沒有了,而放書的那應該都是干干凈凈的,為什么許次紓也不讓茶葉放在書簏當中呢?因為明代的印刷術已經非常發達了,明代的活字印刷大部分的活字是泥燒的,也有木制的。最主要的是這些活字在排版印書的時候,要用松香松脂去粘緊,防止跑動印刷不齊。所以大部分明代剛印好的書,油墨的味道倒是其次,上面都會有淡淡的松脂味,這樣氣味就會沾染茶葉。我們今天的書籍,仍然有油墨味道,所以大家在書房放置茶葉,書房要保持日常的空氣新鮮,時常通風還是必要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