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虎嗅注:紙袋(尤其是牛皮紙袋)是如今女人們手邊最少不得的購物幫手,其作用不亞于陪逛的男票。但由于太過廉價與常見,它的歷史鮮為人知。
近日,作者 Tove Danovich 在知名飲食網站 Eater 刊出了一篇名為 The Secret Feminist History of Brown Paper Bags 的文章,記述了該物品的相關歷史及其曾扮演過的角色,虎嗅綜合其他資源進行了編譯。
編譯者 | 成長的人生
鮮有什么物件兒比紙袋更常見、更實用了。目前僅在美國一國,每年就要用掉(包括再利用)100 億只。想想看,哪個——尤其是小孩子——沒享受過這百寶囊慷慨的饋贈?再大一點,又有誰沒用它成功包裝過少兒不宜的飲料,以致在公共場合也能安然暢飲?
可惜了。紙袋滿天飛了這許多年,長短肥瘦形象變盡,但始終沒幾個人好奇過它的來歷。至于它曾跟女權與膚色歧視(注:淺膚色有色人種對深膚色有色人種的歧視,包括黑人對黑人的歧視)結緣,那就更鮮為人知了。
一個女人的發明
從進入有記錄的文明史直到 19 世紀,容器一直在緩慢進化,從獸皮、陶罐到木箱、青銅器,再到漆器、玻璃及瓷器,工藝日益精巧的同時卻未擺脫材質始終笨重的遺憾。直到造紙術爐火純青、并于 19 世紀與工業革命產生碰撞后,才讓容器材質的輕盈有了實現的可能。
1852 年,美國人弗朗西斯·沃勒發明出了史上首臺紙袋制作機,其作業原理很簡單:借助人工用蒸汽和漿糊把紙張糊成大號信封狀。這一發明雖可謂零的突破,但糊出來的紙袋卻并不好用,因為,它們是信封狀。
此后十幾年間,人類一直在對這類機器的改進上窮折騰而徒勞無功。直到 1871 年,一位 33 歲的女性瑪格麗特·E.奈特才快刀破腐,推出了一臺可制作平底紙袋的機器。
這項發明之所以值得記上一筆,一是因為它的確開啟了包裝史上的一次革命,二是因為:世人對其主人——一個女人之功績的承認,的確來得不容易。
瑪格麗特·E.奈特為數不多的留影
歸根究底,這臺機器的誕生源于這個女人對性別定義的不認同。
生于 1938 年的奈特由寡母養大,12 歲即告別學校成為廠妹。對短得可憐的童年她有過如下敘述:
“從小我就對女孩兒的愛好提不起興趣。娃娃對我從來沒有任何吸引力。瓷骨頭加呆呆臉兒……我看不出照顧這些玩意兒(娃娃)有什么意思。我只喜歡折疊刀、手鉆和木制品。女伴們都嚇壞了。人們都叫我假小子,但這對我影響甚微。有時我也會為自己跟其他女孩兒不同而嘆息一陣,但最后還是會明智地認定:我就這樣,沒辦法。然后,我就會轉回工具堆尋求更進一步的安慰。我總是為兄弟們做東西,所以只要他們缺玩具了,就會第一個想到我。糊風箏是我的拿手活;我做的雪橇讓全鎮的男孩兒都嫉妒羨慕恨。”
這樣一位少女在中斷學業后,便跟著母親兄弟進了一家棉紡廠。一天正干著活兒呢,一只梭子突然飛離織布機,重重地擊傷了一位工人的頭。事后奈特趕制出一種金屬保護套,在全廠推廣成功并被全縣的棉紡廠所采用。不過,她并未因此受到任何獎勵,也從沒想到去申請專利。
此后她又干過雕刻、攝影、裝修,在成為女性中少見的“全把式”后,奈特于 1867 年、將近 30 歲時進入一家紙袋制造廠。那時她仍然瘦弱、貧窮、未婚,而且還是個低等工。這個低等工不久就聽說了人們對平底紙袋制作機的渴求,于是便開始琢磨起來。“我想著總得試試,總得有個結果。”在 1867 年的某篇日記里,奈特這樣寫道。
沒有工頭的指導,沒有多少經驗可借鑒,她就干起來了。因為晝思夜想而常常誤工,工頭們起先大為不滿。直到奈特亮出圖紙,他們才意識到:眼前這位老姑娘其實比廠里所有男人都聰明。半年后,一臺木制原型機研制成功,首次試驗便制出了 1000 個平底紙袋。也就是說,奈特成功了。
奈特制作的木質原型機 目前收藏在某博物館里
由于缺乏商業敏感性,奈特三年后才決定申請專利,但沒想到,她的發明早已被人剽竊了。當奈特敲開專利局的大門后,她驚訝地發現,“專利持有人”一欄中赫然印著一個男人的名字:查爾斯·安南。
一紙訴狀,奈特把剽竊者告上了法庭。為打贏官司她竭盡所能,不但搜羅了所有筆記、草圖和證人等,還不顧自己收入微薄,以 100 美元/天的高價請了律師。在法庭上,安南一方拿不出任何證據,只不斷暗示法官說:這樣一個沒受過正規教育的女人根本不可能造出這樣精巧的機器。但在如山的證據面前,這種強詞奪理根本站不住腳。最后,奈特勝訴。
當時,沒有人相信一個女人能畫出這樣的草圖
1871 年 7 月 11 日,奈特的專利申請終于獲批(編號US116842 A)。同年,她獲得了國家榮譽軍團勛章、成了媒體的寵兒并成立了自己的企業,生產的紙袋銷往各大百貨公司。奈特的發明被應用了十二年之久,直到 1883 年,另一美國人查爾斯·史迪威才對其進行了改進。又六年后,牛皮紙漿制造法問世,紙袋的材質進一步優化,便逐漸進化成了今天的模樣。
無論如何,在紙袋的發展史上,瑪格麗特·奈特不該被遺忘。在那個男性絕對主導機械與發明的時代,她能這樣“鐵騎突出”,確實堪稱脂粉隊里的英雄。2006 年,奈特被收錄進紙業國際名人堂,也的確實至名歸。
牛皮紙袋與想掙脫廚房的母親
時間到了二十世紀上半葉,因遠離戰火等原因,美國全日制教育得以日益完備。“學生午餐在哪吃”成了全民關心的問題。當時民間橫亙著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好父母必須讓孩子頓頓吃上熱飯。要滿足這一要求,母親們就必須每天守著廚房,做好午飯等待饑腸轆轆的孩子。為扭轉這一觀念,美國政府不惜多次請專家出面辟謠,說明飯菜溫度與衛生與否無關;后來,連農業部也親自上陣,試圖說服國民:政府只需提供優質飯菜,冷熱無所謂。
也就是說,對于學生午餐,政府的觀點是:在哪吃無所謂,冷熱無所謂,從家帶還是由學校補貼也無所謂,只要衛生健康就好。對此,那些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居民與學校大都態度寬松,但那些地處富裕地區的人們就很不愿接受了。他們大都固執地認為:母親就該守著鍋臺,隨時待命。
結果,有的母親不干了。
1973 年 9 月 22 日,《紐約時報》曝出了一場特殊的“戰爭”:諾斯安德小學位于新澤西州的錫達格羅夫市,該校一直規定學生必須回家吃午飯。本年度開學后,有些母親不愿或不能再遵守該規定,便讓孩子用牛皮紙袋打包午飯到學校吃,結果,學校讓 6 名學生停學回家了。
選擇“違規”的母親有 20 位,理由多是:自己要在外工作,無法回家做飯,而雇人又花費太高。她們希望學校能效法兄弟機構,啟動“牛皮紙餐袋計劃”(brown-bag lunch program),結果未能如愿,于是她們便我行我素了。
沖突發生后,代表母親一方的律師梅·謝潑德這樣對《紐約時報》說:
“此事事關性別平等,結果如何,將驗證某體系的建立到底是不是僅為了把婦女拴在廚房里。”
事情結果如何?很抱歉,沒有后續報道。但正如那位律師所言,事情本身已經不是一頓飯的問題了。美國直到 1975 年,才只有 44% 的母親外出工作。如果不是這一族群從那時起就加速破除“母親就該堅守鍋臺”的理念,她們不會在十年內就將就業率提升到 70%。經努力而被推廣到全美的“餐袋計劃”確實解放了無數雙手,從這個角度講,牛皮紙袋(連同各種材質的餐盒)成了母親們表達自己需要享有與男性同等之工作自由的“話筒”,它們在遞送開關之間沉默地宣告著:不管是否需要賺錢養家,我的主人都想擁有一個不以鍋臺為圓心的人生。
牛皮紙袋的陰暗面:膚色歧視者的利器
行文至此,我們的主角已經從普通紙袋變成了牛皮紙袋。
一只棕色的、外直中通的袋子,在人類手里硬是用出了正反兩面。這次,它扮演了一個很不光彩的角色。
當它遍布美國大街小巷時,奴隸制早已宣布被廢,但種族歧視卻進化成了變異病毒,潛進了美國各個階層。不知從何時起,包括教會、婦女聯誼會、兄弟會等在內的、黑人社區的各組織開始用牛皮紙袋(或其他棕色紙袋)來測試申請人,如果申請人的膚色淺于紙袋的顏色,則會被認為素質更優,從而能獲得入會資格;反之,則會被拒之門外,或者最起碼,也得坐到組織的后排。這,就是曾經大名鼎鼎的“紙袋測試”(brown paper bag test)。
從 19 世紀初算起,這個歷史名詞已經存在 200 多年了。它并未消亡——或許實現手段已經改變,但余威猶存、本質如初。譬如:
“我們的文化中還頑存著一種奇怪的‘調色盤’。事實上,是新奧爾良人炮制了‘紙袋黨’——創始人們在搞家庭聚會時,會在門上掛一個棕色紙袋,任何人的膚色只要比這紙袋深,就不能進門。這一標準存留至今,活生生地說明了黑人文化精英們是如何在自己的種族中進行等級區分的。我去過新奧爾良許多次——有時是去某大學演講,有時是去某教堂講道,有時是去某研討會發言,但無論去干什么,我都看到膚色歧視在黑人兄弟們間大行其道。”
——黑人作家米歇爾·埃里克·戴森 2007
以及:
“沒有哪所顧全面子的黑人學校,會選一個深膚色的人當返校節女王。”
——美國第66任國務卿 康多莉扎·賴斯
多么特殊的“色卡”
如今是 2017 年,“紙袋測試”一詞對許多年輕人而言都非常陌生。但你一定聽聞過:為了爭取更公平的待遇,許多黑人女性不惜重金與健康去漂白自己的皮膚。只是這一次,牛皮紙袋們再也不用背負“戕害工具”的罪名了。
你好,老不死的(牛皮)紙袋
好,現在讓我們回到紙袋本身的現況與未來上吧。
它曾經的唯一勁敵就是塑料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這位勁敵一登場,便和紙袋展開了爭奪購物袋市場的激烈戰爭(八十年代初,該市場的價值就已達到 6 億美元)。很快,它就以更輕薄、更堅固和更低廉的制造成本等優勢使得曾風光一時的(牛皮)紙袋黯然失色。此后,塑料袋成為生活消費的首選,而牛皮袋漸漸“退居二線”。最后,風光盡逝的(牛皮)紙袋只能假借“懷舊”、“自然”、“環保”之名應用于少數的護膚品、服裝和書籍、音像制品的包裝之中。
直到全球反塑風興起,(牛皮)紙袋們才有了翻身的機會。預計到2020年,全球紙袋市場的規模將達到 313.16 億美元~~真正的堆山填海了,紙袋的春天哪……
好吧,如此龐大的數字或許只會讓這一家族顯得更廉價無奇,那一點點的功過是非也不值得再另起一篇大書特書。但沉默的紙袋們仍會不朽,因為那里不僅能捧出精致的禮服,也能掏出熱騰騰的烤白薯。
所以萬歲,我們無人問津的紙袋。
參考資料:
The invention of the paper bag was a triumph of feminism
Thank inventor Margaret E. Knight for the modern marvel that is the paper bag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殺不死焦慮,不如干掉無趣」
很有暖用,質感靠譜,是這系列帽衫的基礎素養
而內心戲盡顯的趣味文案,大概會讓你覺得物超所值
受眾多職場同仁加持護佑的爆款「職場喪T」已光榮退休
這個冬天,讓我們把棒交給這套誠意十足的帽衫
它是你的御寒神器,也是回頭率爆表的「療喪利器」
#請戳小程序,查收這份心意???
妙投加油站 , 交易擔保 , 放心買 , 【職場殺焦系列帽衫】質量&內心戲爆表,今冬你最不該錯過的御寒療喪利器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