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1
其實,長平之戰是趙國自找的。
按照秦國丞相范睢遠交近攻的戰略,秦國最先下手的對象是距離最近、實力最菜的韓國。無紡布袋
果然,弱小的韓國很不禁打,很快就求饒了,主動割地求和,提出愿獻出上黨之地換取和平。
秦昭王答應了。
按正常邏輯,下一步就是交割土地、城池,秦國人退兵,韓國人罵幾句娘就完了。
但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登場了,上黨郡守馮亭。
這位守將不愿意將上黨割給暴秦,反而聯系了隔壁的趙王,要將上黨之地并入趙國版圖(也有一說,這是韓國君臣之間的一種默契,用意主要是拉趙國下水)。
面對送上門的重禮,趙王心動了,他派廉頗為將接受了上黨。
這就是虎口奪食啊!
眼看到手的鴨子飛了,秦國朝野震怒,立刻把槍口對準了趙國。
2
上黨根本不是一塊餡餅
表面看,趙王此舉是貪圖小利,引火燒身。包括太史公司馬遷也在《史記》中認為趙國君臣缺乏長遠眼光,他評價平原君在此事上利令智昏,后者強烈支持趙王接受上黨。無紡布袋
但從當時的大勢和后來事態的發展看,太史公的評價有失水準。
就戰略位置上看,上黨之地太重要了。顧名思義,上黨,與天同黨,地勢極其險要,為太行之天險重地,是趙國面對西方諸侯攻擊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被秦國占據,秦軍可出太行,直取都城邯鄲。
圖:上黨位置圖,來源:三維地圖看世界無紡布袋
長平之戰后,秦軍就是從上黨之地進發攻打趙國,長驅直入,迅速將邯鄲包圍,若非信陵君竊符救趙,邯鄲十有八九會淪陷。
劉勃先生在《戰國歧途》中總結得很精辟,上黨根本不是一塊餡餅,而是一把尖刀,你不撿,別人就要撿起來捅你。
從大勢上看,作為當時的第二軍事強國,趙已成為秦最強勁的對手,套用近年比較流行的一個說法:修昔底德陷阱,秦趙之間必有一戰。
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占據有利位置,或還可一戰。
3
現在,該男配角廉頗亮相了。
他接手后曾試探性地與秦軍進行過兩次小規模的野戰,但均以失敗而終。無紡布袋
敏銳的老將軍立刻轉變策略,退守城池,筑壘修墻。秦軍數次攻城無果,無論如何挑釁,趙軍就是堅守不出。
攻堅戰演變為消耗戰。
從純粹軍事角度觀察,廉頗此法不僅是在前期戰事受挫之下的合理調整,也是權衡雙方力量、優劣對比的最優選擇。
從軍事實力上看,趙軍是可以與秦軍一較高下的,但當時秦軍士氣正盛,正面決戰,趙軍處于劣勢。
另外,趙軍強大在于騎兵,在上黨山嶺地帶反而失去了特有的機動和沖擊優勢。
因此,充分利用天險夯實防守,不僅可對敵軍實施有效殺傷,還能逐漸消磨其斗志。
可問題在于,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軍事較量,而是經濟、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斗爭,尤其是長平之戰這樣的舉國大戰,更是一場綜合國力的比拼。
廉頗避敵鋒芒、打持久戰的軍事方略是正確的,遺憾的是,趙國耗不起。
4
我們看一下雙方軍事力量之外的家底。
秦國通過多年經營,一步步蠶食韓、魏、楚等周邊國家,到長平之戰前已擁有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漢平原和河東四大糧食產地,無論是耕地面積,還是糧食產量,都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無紡布袋
圖: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關中平原鄭國渠,來源:《復活的軍團》
《史記·高祖本紀》稱: 秦富十倍天下。《漢書·地理志》稱: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
作為對手,趙國則寒酸了很多,耕地主要在冀州,而且鹽堿地居多,質量差,產量低。
前方幾十萬大軍,每天兵馬糧草的耗費是一個巨大的數字,趙國根本無力支撐長期戰爭。事實上,長平之戰打到后期,趙國后方糧庫已經空了,不得不向齊國借糧。
但實施孤立主義的齊國一句地主家也沒有余糧,生硬地回絕了鄰邦的請求。
趙王陷入了艱難的抉擇。
任用廉頗,繼續耗下去,趙國必然會被拖垮,主動出擊也存在很大危險,但也許還有一線希望。
萬一打贏了呢?
講到這里說一個歷史花絮無紡布袋,關于趙王換將一直有這樣的傳說,秦采用了反間計使趙王誤以為秦怕趙括,趙王信以為真,別人怎么勸都不聽,包括趙括的母親都說自己的兒子不是帶兵的料,大王您別用他,但趙王堅決以趙括代廉頗,終釀成長平之慘敗。
按這個邏輯,作為當時第二軍事強國,趙國朝廷上下迂腐糊涂得可笑,如此重大人事調整怎會憑一兩句謠言而定,違背了基本的常識常理,夾雜了太多戲說演義的成分。
事實上,改守為攻是趙國不得已的現實選擇,既然廉頗不能貫徹上層的指示,改任符合領導意志的趙括也就順理成章了。
廣告宣傳用無紡布袋\帆布袋訂制\檔案包\無紡布面粉袋生產廠家,可印刷圖案和logo 聯系電話/微信:15838231350
5
終于,男主角趙括要登場了。
作為軍事世家,趙括從小熟讀兵書,理論功底很強。當然,將門未必出虎子,老子英雄兒子也不一定就是好漢。無紡布袋
從長平之戰的過程和結果看,趙軍輕易中了敵軍的誘敵之計以至全軍覆沒。作為主帥,趙括必須負主要責任,這是沒有任何借口的。但戰役背后很多值得思考的細節常常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
一是,深陷絕境的趙括極為頑強,在秦軍強大軍事壓力下領軍堅持了46天,在最后突圍中戰死,趙括陣亡后,趙軍才開始崩潰。
圖:秦將白起布下口袋陣,來源:《大秦帝國之崛起》
同時,綜合各種史料分析,趙軍被坑殺40余萬之說也頗值得懷疑,趙武靈王時期以傾國之力攻擊中山國也不過20萬兵力,長平之戰時期,趙國除了拱衛國都邯鄲的部隊外,還在云中、九原等邊境地區布有重兵,長平前線很難湊齊40萬軍隊。
不少史學家計算,趙國當時前線總兵力應該30萬左右,加之數次戰斗中的傷亡,兵力必然減少,戰后40余萬趙兵被坑殺有夸大之嫌。
二是,秦軍在此戰中也受到重創。白起戰后直言: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從這一點講說秦軍慘勝也不為過。一個細節可以作證,長平之戰后期,秦王為了支援前線,罕見地將征兵年齡下降到15歲,可見秦國為了打這場仗也是梭哈了。
三是,要考慮對手。無紡布袋白起是不世出的名將,在戰國將星云集的時代可謂滅霸式的存在,先后指揮了新城之戰、伊闕之戰、光狼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陘城之戰、垣城之戰、長平之戰等重大戰事,無一敗績。其中,長平之戰是白起指揮的所有戰事中秦軍損失最慘重的,甚至也是戰國時期秦國所有戰事中損失最慘重的。
圖:秦昭王、范睢、白起戰前謀劃,來源:《大秦帝國之崛起》
講這么多并不是要為趙括翻案,他確實稱不上優秀的將領,但也絕非只是紙上談兵的草包將軍。很多信口開河的評論看似頭頭是道,不過是上帝視角式的后知后覺,不啻為對古人的苛責,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紙上談兵。
但在長期以成敗論英雄的文化氛圍中,趙括注定是一個悲劇的宿命。
然
后記
做一個歷史的假設,如果趙國對某些戰略做一些調整,有沒有可能打贏長平之戰呢?
有的,盡管難度很大。
事實上,在長平之戰前的公元前270年,秦趙之間在與上黨地形相仿的閼與就發生過一次激戰,趙軍大敗秦軍,史稱閼與之戰。無紡布袋
這一戰役是戰國后期強秦虎狼之師罕見的慘敗,領軍者正是趙國一代名將趙奢,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趙括的父親。歷史就是這樣吊詭。
當然,從規模上看,閼與之戰與長平之戰沒有可比性,但有一點可以說明,只要戰術得當,準備充分,以趙軍的軍事素養,是可以和秦軍掰掰手腕的。
如果趙國能夠積極聯合其他五國進行合縱,哪怕能得到一些物資援助,也能有效彌補自身在綜合國力方面的差距,提高戰場上的主動性。
但趙國朝堂在政治上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戰略上出現了搖擺。
像這種國運之戰,雙方都是沒有退路的,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不僅比拼的是實力和謀略,還有決心和意志。
戰役過程中,列國均持觀望態勢,這是戰國時期常見的景象,那如何拉攏更多的幫手呢?大邏輯很簡單:誰贏了,他們就幫誰。
因此,作為守方,趙國只有表現出拼死血戰的勁頭、決不屈服的意志,其他五國才可能出手。
但關鍵時刻,趙王卻出了昏招,在兩軍對壘的時刻,派人赴秦國求和,秦國借此大做文章,大肆散播趙國投降的聲音,這不僅挫了趙國前線將士軍心,也讓自己陷于孤立境地,各大諸侯因此坐山觀虎斗。
求和失敗,外援盡失,最后,趙只能和秦單挑了。
值得玩味的是,長平之戰后,秦國乘勢進攻趙國,圍困邯鄲,在面臨亡國的生死境況下,趙國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硬扛住了來勢洶洶的秦軍,熬到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那一刻,最終擊退強敵,保住了國都,延續了趙國。無紡布袋
一反一正,一敗一勝,令人唏噓不已。
參考文獻: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勃:《戰國歧途》,百花文藝出版社
陳文峰:《長平之戰趙國換將的重新考量》,邯鄲學院學報
張廣志:《有關秦趙長平之戰的幾個問題》,邯鄲學院學報
代劍磊:《從政治地理解釋秦趙長平之戰的時空進程》,延安大學學報
▼
更多新聞,掃描二維碼無紡布袋
關注央視網
?央視網
將央視網設為星標
好新聞不錯過
編輯/設計:子睿
責任編輯:寒冬
來源:央視網《煮酒》欄目
【說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自動搜集,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