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紅的無紡布環保袋托特包或被市場過度消費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大概是從這個世紀初起,印著各式斑紋或品牌 Logo 的純棉托特包開始被冠以環保袋的美稱。它無處不在,成了支持和表達環保理念最簡略便利的手法之一。
托特包的走紅大概要從 2007 年英國設計師 Anya Hindmarch 發布的I’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一只塑料袋)成為爆款開始算起。這款原為限量款的精品店包袋在 Sainsbury 超市開放出售時,共吸引了 8 萬人排隊。而在國內,它的普及則在差不多的時刻受到了政策推動:從 2008 年 6 月 1 日起,全國范圍內禁止出產、出售、運用厚度小于 0.025 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并開始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運用制度。
及至今天,具有環保特點的托特包還常被品牌方們拿來投射某種都市日子的抱負狀況。在這些頻頻出現的廣告畫面中,主人公老是穿著天然材質、休閑樸素的衣衫,用托特包盛裝剛買的新鮮蔬菜水果,背著它去海邊休假、去公園散步、去博物館閑逛。它們企圖描述的目標人群大概帶有以下特征:健康、隨性、有檔次,經濟獨立且具有環保認識,能極好地平衡工作和日子。
相比之下,塑料袋就老是與鋪張浪費、環境污染聯絡在一起。在各種環保紀錄片中,它們堆積在城市或農田角落,卡在海洋生物的食道里,被描述為300 年不降解貽害無窮。無紡布袋
然而《大西洋月刊》的一位作者 Noah Dillon 近來撰文指出,托特包可能并不如咱們幻想的那么環保。
他征引了 2008 年英國環境署(UK Environment Agency)發布的一份研究陳述。這份陳述對比了紙袋、高密度聚乙烯包裝袋(即塑料袋)、帆布托特包以及可循環聚丙烯包裝袋(即一般說的無紡布包裝袋)的資源消耗成本,發現如果將出產、流轉、運用等各個環節考慮在內,每單次運用塑料袋的環境影響是最小的,而棉質托特包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反而最大。
詳細來看,每只高密度聚乙烯包裝袋單次運用的碳消耗為 2 公斤,紙袋要到達相同的碳功率有必要運用 7 次再丟掉,無紡布為 26 次,而棉質托特包得用到 327 次。如果是設計師們打著環保名義制作的那種參加皮飾、鉚釘等元素的托特包,這個數字當然就更驚人了。
然而大概很少有人能把一只托特包用到 300 屢次。一個風趣的現象是,本意倡導理性消費的托特包因過度出產,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浪費。它們簡直就和塑料袋相同普遍了:不少零售店會在收銀處提供印有 Logo 的免費托特包,NGO 安排或商業組織喜歡把托特包作為發布會或平時推行中的贈品,一些時髦品牌則把它變成了類似T 恤 + Logo那樣僅僅替換不一樣印花便能夠季季翻新的快時髦。無紡布袋
廣告宣傳用無紡布袋\帆布袋訂制\檔案包\無紡布面粉袋生產廠家,可印刷圖案和logo 聯系電話/微信:15838231350
事實上,無論出產或降解過程多環保,任何物品的數量如果超過所需,就會因運用功率降低造成或大或小的環境負擔。美國快時髦品牌 Urban Outfitters 的一位設計師 Dmitri Siegel 在2009 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他的家里堆了 23 只來自不一樣組織、店鋪或品牌方的托特包,很少能派上用場。
更多時髦品牌的參加也讓托特包的環保經濟性愈加降低了。華爾街日報記者 Ellen Gamerman 在報道 Anya Hindmarch 的托特包熱時采訪到一位 35 歲的媽媽 Sarah De Belen。她本來每周會用掉三四十只塑料袋,后來花 45 美元在網上買了一只I’m not a plastic bag托特包,成果發現還需要 11 只這種容量的袋子才干滿意平時購物所需,并且她也舍不得拿它來裝尿布或許濕答答的雞胸肉。
Sarah 的經歷當然不是個例。在 2014 年市場調研組織 Edelman Berland 發布的一項調查中,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近來一次購物中運用的是塑料袋而不是可循環托特包,并且有 40% 的人底子忘記了自個身上帶了環保袋 。無紡布袋
這個對于托特包的環保悖論再一次說明,任何概念在被市場過度消費后都可能偏離初衷。不過對于一個誠心在意環保的理性消費者來說,這個選擇題其實極好做:不囤包,或許把每只托特包用到 327 次后再丟掉
更多精彩:
更多詳情了解:www.13731107271.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說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自動搜集,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