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正一派道士陳鳳鳴與千年古樹降龍木的不解之緣/李廣義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陳道士與參加古樹考研的學者合影留念。從右到左依次是包維江、張曉娟、竇生滿、陳道士等。
近日,有甘肅當地媒體報道,在慶城縣翟家河鄉路家掌村王老莊組村民王萬恒家地畔發現一株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稀有樹種的古樹降龍木。報道發出后,不僅引起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還引來不少市民和古樹研究者的觀賞。
這株被稱為降龍木的古樹,別名叫做文冠果。據了解,文冠果是無患子科文冠果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高可達8米左右。小枝粗壯,褐紅色,無毛,頂芽和側芽有覆瓦狀排列的芽鱗。葉連柄膜質或紙質,披針形或近卵形,兩側稍不對稱,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銳利鋸齒。花序先葉抽出或與葉同時抽出,兩性花的花序頂生,雄花序腋生,直立,總花梗短,基部常有殘存芽鱗;花瓣白色,基部紫紅色或黃色,有清晰的脈紋,花盤的角狀附屬體橙黃色,子房被灰色絨毛。蒴果近球形,長4至6厘米,成熟時三瓣裂。種子圓形,栗褐色至黑褐色,光滑,直徑約1厘米。4至5月開花,單株花期近20天。
其實,這株古樹,早在2010年就進入岐柏文化研究學者、正一派道士陳鳳鳴先生的視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幾位同事到此地考察,無意間發現了這棵奇特的古樹,經過尋問當地村民,村民都稱此樹為神樹,這便更引起他極大的興趣,他便一有時間就去看看,對它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搜集整理,對樹進行了測試仗量,取得了第一手資料,經過走訪咨詢考專家學者和高齡老人,定下了這棵古樹的名稱。禮品袋
慶陽市華池縣古文化研究學者竇生滿
為了弄清這棵古樹的來龍去脈,陳道士多次走訪當地居民,尤其是有文化的老年人。據當地村民介紹,相傳早在宋朝時有兩家人就在這里生活,一家姓葉,一家姓戶,后來陸續遷來了張姓、王姓等,這就是位于王家老莊葉戶溝的來歷,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將葉戶"溝叫成了野狐溝,這種叫法已延用至今。目前這里只剩下姓王的,其姓他氏已經搬走,但據這里上了歲數的村民介紹,他們的家譜(已經在文革中燒毀)明確記載,他們的祖先在這里生存已經上千年,據他們一輩接一輩心口相傳的家族史載明,他們的祖先在此定居之前,這棵古樹就已經存活了好多年,由此可見,這棵古樹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
廣告宣傳用無紡布袋\帆布袋訂制\檔案包\無紡布面粉袋生產廠家,可印刷圖案和logo 聯系電話/微信:15838231350
華池縣古文化研究學者張曉娟
華池縣古文化研究學者包維江(左)與張曉娟認真交流
近年來,陳道士來這棵古樹所在的路家掌村尤其是王老莊組的次數更多了。2O22年4月間陳鳳嗚同張曉娟、竇生滿、包維江,對此樹進行考研。隨著他對這棵古樹研究的更加深入,發現有些問題不能緊靠當地村民的口述歷史,需要更加詳實的科學依據做支撐。為此,他多次向慶陽市及慶城縣相關部門的專家請教,希望他們幫助解答在對這棵古樹研究的一些不解之謎,于是,在2022年4月25日,慶陽市林草局、慶陽林校和慶城縣林草局等5名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測量,發現該樹樹高13.1米,樹圍200厘米,地徑63.6厘米。冠幅東西向10.7米、南北向11米。主干3米,以上分二杈。整株生長旺盛,枝繁葉茂。樹冠圓形,造型優美。如此高大高齡的文冠果,在慶城縣實屬罕見。慶陽市華池古文化研究竇生滿為此樹作"神樹吟":寶地臥降龍,千年修真身。盛世國運旺,顯靈佑眾生。陳道士為此樹感嘆道:青藤纏古樹,鳯鳴降龍木。參加調研者:陳鳯鳴、張曉娟、竇生滿、包維江。禮品袋
在研究現場,各位專家對此樹表示各抒己見,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但也有專家認為,這棵古樹大概有600年的歷史,對此,陳道士在對各位專家表示尊重的同時,也保留自己的意見,他希望能引起社會各界及更多的專家學者的關注。雖然,目前,該樹樹冠多外有寄生植物槲寄生,藤本杠柳纏繞部分樹冠,嚴重影響樹木生長,而且有部分樹枝業已枯死。但從整體看來,這棵古樹仍然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這樣對更多古樹的研究、開發、保護,都有十分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禮品袋
(作者簡介:李廣義系華夏文化傳媒網執行董事、鳳凰網河南站原編輯部主任、臺灣好報河南中心主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說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自動搜集,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