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紡布袋訂做電話15838231350和順巧英民間繡藝中心內村民正在認真制作牽繡工藝品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振興產業是關鍵,產業發展扎下根,村民致富有底氣。6月8日,省委書記林武在和順縣扶貧產業園區調研時,看到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十分高興。他強調,要堅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振興鄉村經濟的有效銜接,帶領村民實現共同富裕。
易地扶貧搬遷是和順縣脫貧攻堅的“一號工程”。近年來,該縣立足縣情,投資2.9億元,先后建設了康阜家園和梁余新苑共16萬平方米的兩個安置小區,對基礎設施欠缺、道路交通不便、上學就醫困難、生產發展滯后的41個貧困村、1833戶、4931人實施了整體搬遷。
完成搬遷是第一步,后續扶持更重要。整體搬遷后,為了讓這些易地搬遷的村民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2018年8月,和順縣總投資2763.8萬元建設了扶貧產業園區,通過利用政策紅利,扶持無紡布袋訂做電話15838231350企業入駐發展。企業響應政府的號召,入駐園區后紛紛建起“扶貧車間”,設置大量工作崗位,為易地搬遷來的村民提供就業渠道和增收途徑,這一舉措讓村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在入駐企業和順英明塑料制品加工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記者看到,41歲的鄧瑞鳳正在用縫紉機加工集裝袋。她是從義興鎮灣里村搬遷到康阜家園小區的貧困戶,搬遷以前在村里靠種地生活,但是灣里村土地貧瘠,靠天吃飯,一年下來收入只有1萬余元。通過整體搬遷入住康阜家園小區后,鄧瑞鳳選擇到“扶貧車間”工作,她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在車間做工,按件計費,時間自由,平均每個月能收入2700余元,全家人的日常開銷和孩子一個月生活費我一個人就能掙下。”
最讓鄧瑞鳳開心的是,從車間步行十幾分鐘就能到家,中午有充足的時間回家給老人做飯,照顧家庭、無紡布袋訂做電話15838231350做工掙錢兩不耽誤。“這樣的日子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鄧瑞鳳感慨地說。
在扶貧產業園區內,像和順英明塑料制品加工有限公司這樣的企業還有5家,分別是山西宏田嘉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順巧英民間繡藝中心、和順湘達箱包制品有限公司、山西和衣順裳制衣有限公司、和順日金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這6家入駐企業把投資規模小、技術要求低、市場需求量大的生產車間建在扶貧產業園區內,給易地扶貧搬遷的留守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的機會,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了有效的增收渠道。據了解,這6家入駐企業共為村民提供456個就業崗位,其中281名易地扶貧搬遷的村民就在這里實現了穩定就業,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同時,每個企業都有專門的技術培訓人員為村民免費進行生產技術培訓,確保每個村民能熟練掌握一無紡布袋訂做電話15838231350門實用技術。
和順湘達箱包制品有限公司技術培訓員黃慧介紹:“我們公司的車間主要加工編織袋、無紡布袋、牛津布袋等,每個前來就業的易地搬遷村民都可享受企業為期半個月的免費技術培訓,培訓期間,每人每天還可以享受40元的生活補貼,參加培訓的村民都很用心,積極性非常高,干勁十足。”
在和順巧英民間繡藝中心,十二生肖圖案的鞋墊、小老虎鞋、獅子帽等牽繡作品一一陳列在桌上。72歲的白愛魚一邊聽老師講解,一邊觀摩成品,學習十二生肖圖案鞋墊的繡法。她說:“老師的講解非常仔細,從基本知識、圖案設計,到花色搭配、針法技巧,每一步都講得十分清楚,學起來比較容易。我現在年齡大了,但是不想給家里增加負擔,跟著老師學會牽繡技術,掙的錢管夠自己用。”
建設扶貧產業園區讓易地扶貧搬遷的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加收入,達到就業、顧家兩不誤的目的,讓廣大村民實現“安居樂業夢”。(晉中日報記者 楊星宇 記者 耿新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