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紡布袋訂做15838231350父親的旱煙袋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文/任志民
“鍋不離身,煙不離嘴。”父親的旱煙袋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從我記事的時候起,直到父親去世,總離不開它。不論是在生產隊忙工作的時候,還是在家里和鄰居、村里人閑諞當中。父親的旱煙袋有的時候比兒子還“親”。
在山西老家,和我父親同輩的老老人當中不抽煙的人極少。旱煙袋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命根子”。人手一把,逍遙自在;琳瑯滿目,各具特色。有別在腰帶上的,有搭在肩上的,有叼在嘴里的,還有交給小孫子玩的……五花八門,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旱煙袋在我國北方農村最為普遍,有老人的地方就能夠看到它美妙的身影。它是舊時農村地區的一種吸煙工具,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了。它的長相很有中式特點,平放在那里像是躺著的一個修長纖細的美少女,站立起來好似一尊頂天立地的男性雕塑。
在它的“頭”上鉗有無紡布袋訂做15838231350一個金屬鍋,多由精銅制成,中間一段大多為木制空心作為“身體”,后面部分的煙袋嘴多為玉質,冰涼潤滑,口感極好。因為沒有過濾裝置,所以吸起來十分嗆人。父親喜歡這個味道。
父親用的旱煙袋,是吸葉子煙、或煙絲兒的器具。與之配套使用的,還有裝煙末用的煙袋。父親的煙桿是自己親手制作的,也下足了功夫,始終當做心愛之物。父親經常上油打磨,油亮光滑,愛不釋手。
煙袋兒是母親用一塊真牛皮手工縫制而成,上窄下寬,呈梯形狀,這種形狀便于多裝煙沫,煙袋上端口用繩子穿著,裝完煙后用手一勒,可以把口勒緊,防止煙沫灑出,煙袋平時總是拴在煙桿子上,兩者真可謂一對完美的組合。為了攜帶方便,父親平時把火柴,或者打火機一并裝進煙袋的夾層里掉在煙桿下面自由擺動,偶爾搖擺,天作之合。
有父親的地方就有旱煙袋,旱煙袋緊無紡布袋訂做15838231350緊地跟隨著父親。父親有個好身板。年輕的時候,父親會游泳到黃河對岸,看一場戲,再游泳回來。一個人騎自行車上百公里來到西安,吃完飯再騎回來。
父親身體好的時候,隔一兩年就會來我所服役的部隊,一個是想念孫子了過來看看,一個是送母親給做的棉花被子,和我愛吃的家鄉土特產。
有一次,父親來到部隊,也沒有來信。一個人坐在部隊門口足足等了四五個小時,只有那只可憐的旱煙袋陪伴著他,還有那下了一天的淅淅瀝瀝的小雨。我既是愛又是“恨”。
“天上人間兩渺茫,瑯玕節過謹提防。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這是曹雪芹《紅樓夢》五十回末賈寶玉的謎語,謎底是用煙袋吸煙。
大致的意思是吸煙人吐出的煙霧在空中模糊不清,在人與人之間也模糊不清……而父親給予孩子的永遠是還不清的債和愛。
七八十年代,我記得很少有“洋煙卷”,無紡布袋訂做15838231350農村的百姓窮得叮當響,根本也買不起,愛吸煙的人都是使用旱煙袋兒。
在老家縣城出售小百貨的商店里擺著大小煙袋和各種煙袋配件。大煙袋有60厘米長,小的不足20厘米。市場上有很多小商販賣煙葉和煙末。
在我們村有的人家吸煙人多,每人一桿煙袋。有的家庭連7、8歲的小女孩也學大人吸煙,還有跑到柴垛后面吸煙引起過火災。
有一家出售小百貨的商店做了一桿近3米長、煙袋鍋跟臉盆大小的大煙帶當幌子。在城里一提起“大煙袋”,婦孺皆知。這是門面,也是廣告,給人看的。而在我們農村,最普通不過旱煙袋。
在我從部隊轉業的第二年,母親父親相繼去世。這些年,每當臨近父親的忌日,或者節氣中的清明、冬至時,我都會夢到父親手握一桿熟悉的旱煙袋,一口一口地抽著煙,冒出裊裊升起的煙圈兒……
父親喜歡喝茶,不勝酒力,平生最大的無紡布袋訂做15838231350嗜好就是抽旱煙。
記憶中,父親時常將一根被汗水浸成黃褐色的短竹煙袋掛在腰際,一個牛皮做的煙袋里面盛著黃煙絲,汽油打火機隨身攥在手里。但是多數時候用的是火柴,火柴最早叫洋火,過去這是進口來的東西都要加個“洋”字。一個時代的記憶。
父親只要有空,就會掏出煙袋,將一小撮煙絲往煙窩里塞,用食指按實,再按實,然后湊近燃著了煤油燈,口含煙嘴“吧嘰吧嘰”的緊巴兒吮吸起來,吐出一陣陣一堆堆的騰空而起煙霧。等抽完一袋煙,磕磕煙灰,接著又抽下一袋,神情專注而安閑……
我少年時代經歷的是農村“大呼隆”的年代。因為父親是村長,尤其熟稔鄉村的人情事故。
那時候的農村,從20歲出頭的小伙子到50、60歲的半百老人,幾乎沒有不抽煙的,而且抽的都是煙葉。前者用報紙卷著抽,好像以抽煙來證明自己已經成人、已經“很爺們”了。后者則無紡布袋訂做15838231350是用煙袋鍋子好像以抽煙證明自己是一個資深的莊稼漢,能夠在家庭中能“說一不二”,說話算數。因此,不管是在田里干活還是休息,一群人都會疙就在麥地的避蔭處,或者蹲在墻角說話、聊天。
他們總把一根特制的旱煙袋含在長滿胡茬兒的嘴里,吧嘰吧嘰地狠狠地抽上幾口,仿佛抽煙是他們閑暇時的唯一依靠與期盼,仿佛不抽煙就沒有事兒干了。也就是那個時候,身為隊長的父親,常常將一小撥人聚集在我家的窯洞里,時而討論著地里的收成,時而計劃著下一茬該播種什么,時而拉著家常,說著家長里短的奇聞軼事。
其中,兆太叔、蠻叔見多識廣、能說會道,經常能夠聽到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還有新奇的故事傳說。我最喜歡聽《岳飛傳》里“武松打虎”的片段,也贏來了小朋友等好奇孩子們的圍觀靜聽。但孩子們同時會發現,這些大人的手中無紡布袋訂做15838231350會有一兩根特制的煙袋桿被傳過來、遞過去。時而這人把抽過了的煙袋從嘴里拔出來,用手將煙嘴上的口水一抹,遞給對方。時而那人抽足了幾袋煙后,又抹抹煙嘴,再遞給下一個人。還點頭說:“嗯,你這煙葉子真有味,帶勁。”窯洞里彌漫著濃濃的煙霧,一片氤氳的青煙,在人們的頭頂上籠罩著、蒸騰著、盤旋著……
我不知道父親是從什么時愛上了抽煙,但他抽煙的一些習慣與細節我至今記得十分清楚,也忘記不了。
無論早晚,每頓飯后,父親只要放下飯碗,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旱煙袋開始抽煙。“飯后一袋煙,快活似神仙”。透過他緊抿的嘴唇和帶笑微瞇著的眼角,以及前俯后仰的身姿,我就能感覺到煙草帶給他那種舒心愜意的滿足。
在深更半夜,當我睡得正鼾時,屋子里便會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響,伴著幾聲沉悶炸雷的咳嗽,我就知道那是父親在抽煙了。無紡布袋訂做15838231350待到第二天早晨,在床前的地面上總有一大片煙灰的殘跡,密密麻麻,亂七八糟,“目不忍睹”。
有一年夏天,我們一家人躺在院子里的涼席上乘涼,說說笑笑,其樂無窮。父親則拿起煙袋桿側著身子抽煙,黑暗中一明一暗,閃閃爍爍。像極了田野里浮動飛舞的螢火蟲,也像極了天邊眨巴著眼睛的小星星。曾經有多少回,在我犯錯時父親一邊大聲呵斥我,一邊高高地舉起旱煙袋:“看我不磕死你這個兔崽子!”然而父親只是嚇唬嚇唬我,其煙袋鍋子卻從沒有落到我的頭上,或者身上……
父親嗜煙成癮。他似乎唯有過足了煙癮之后,才能精神抖擻,才能將腰板挺得筆直,才能更有效地指揮村里的“千軍萬馬”,才能將一天的日出月落迎來送走,才能踏踏實實、心安理得。這也是旱煙袋成就了父親的夢想與希望。
自從我提干留在部隊以后,每次探家帶給父親的無紡布袋訂做15838231350禮物無非是幾瓶好酒,幾條香煙。那時候的市場已經開放,不同檔次的香煙在市場上哪里都能隨便買到,父親也時常將旱煙袋兒丟在一旁,抽起了“紙煙”。父親也從不缺少紙煙,因為他總是村里紅白喜事的頭兒,送煙送酒的很多。他每次接過我買給他的香煙,他都會在手心里翻來覆去的看了又看,再問清價格。若是聽說價格不菲,準會生氣。逼著讓我下次就買便宜的煙,這樣可以多買幾包。因此,我總是變戲法似的換著品牌給父親買煙,而且有意特地將價格說得很低很低。但是,父親還是喜歡他的旱煙袋兒。因為他實在離不開,再也離不開,永遠為離不開!
我的母親早于父親去世,在母親去世以后,父親獨自在哥哥的院子里生活,只是每天需要姐姐照顧。姐姐住在七八里之外的別的村里,來來回回,風風雨雨。我自從那次走后,和父親竟是訣別。
有好幾年,無紡布袋訂做15838231350我甚至不敢回家,也不敢提及回家,總想起父親不愿我離開時的樣子。父親圍著我的車遲遲不愿離去……如是這樣,我絕不遠行。晚矣。
還記得在安葬父親的遺體時,我們姊妹幾個沒有忘記將那根旱煙袋輕輕地放在了他的身邊,隨之入土,與之相伴。永遠永遠……
斯人已去,吟誦千古。我完全理解與寬容父親嗜煙的理由,盡管我沒有將他嗜煙的習慣繼承下去。
父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晉南農民。他的一生坎坷辛勞,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里,長年把自己埋在貧瘠的土地里,為著一個大家庭的溫飽而抗爭,為著一個村子的生計而奔波。
性情耿直,為人率性。這是父親的品行。
父親一生嗜煙如命,用以待人接物、排遣孤寂、解除疲乏與愁苦,并從中獲得了最大的滿足與快樂。就像飲者于酒,騷客于詩,武士于拳。
父親將所喜所愛當作了生命的一部分,以安妥靈魂。因此,無紡布袋訂做15838231350哪怕拿生命長度的消耗作為代價,他也在所不惜。但能自以為獲得了生命的寬度與深度,也心甘情愿。幸也,足矣。
自從哥哥出車禍受傷后,幾天幾夜沒有醒來,父親害怕了。陪伴他的還是那只旱煙袋。從此,父親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再也沒有遠行過,沒有再到部隊看孫子,沒有再給我送老家的土特產,我再也聞不到那嗆人的旱煙的味道。那是父親的味道,是父親留給我的特有的鄉愁。
又是一年端午節,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父母親給予我生命的原點,只可惜父母親早已離我而去。昨天晚上,我又夢見了父親,夢見了那銹跡斑駁的旱煙袋,夢見了滿屋嗆人的味道。
我的詩和遠方在哪兒。唯有一次次的與之夢中相見,唯有以自己好好地活著,來延續對父親難忘的記憶和永恒的紀念。
歷歷往事,如在昨日。我已是人到中年了。如今,旱煙袋作為一種標志、一種文化,隨著父輩那一代人的辭世而漸行漸遠。姐姐珍藏的那把父親的旱煙袋,終將作為我濃濃的一縷鄉愁,永遠地存留在我的血脈之中……
轉載請注明:無紡布產品集 ? caiji ? 山西 任志民‖父親的旱煙袋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xx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xx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