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業務量約3億件、日均服務用戶超過5億人次,隨著我國快遞業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包裝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讓快遞包裝“瘦”下去,成了行業對綠色包裝的訴求。據國家郵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郵件快件包裝中,紙箱的回收利用率很高,污染和浪費主要在快遞塑料袋包裝上。塑料袋、塑料膠帶、快遞內部塑料緩沖物,并稱為快遞業的“三大污染”。(8月30日《經濟日報》)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快遞過度包裝、垃圾污染嚴重,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如何“瘦身”,源頭減量,不外乎促進包裝循環利用,改變包裝模式,實現標準化、精細化,應該來說不乏思路,并且,近些年國家層面針對快遞包裝綠色化的治理,在制度與規范方面都提出了不少的要求,如制定了《郵件快件包裝管理辦法》、《快遞業限制過度包裝要求》行業標準等。
同時,理論上包裝循環利用、環節使用減量,也有利于節約成本。然而,包裝減量、節約環保并未形成業內自覺,很大的原因,還是在于缺乏包裝成本足夠的刺激。
一方面是應用成本低廉。包裝物塑料化、包裝一次性,都是在追求成本的最小化,這點與禁塑極為類似,使得替代與節約形成瓶頸,如包裝物的循環利用,回收再利用的費用比新包裝還要高,自然缺少應用動力,也無法涵養回收利用環節鏈條;又如,包裝又與快件運輸緊密關聯,減少填充物的使用,則意味著需要改進優化快件安全運輸條件,包裝可能是安全成本最低的轉嫁。
另一方面是違法成本低廉。治理過度包裝,制定了標準,超過標準就是違法,而要改變法不責眾、有標準不執行的困局,恐怕不能只靠政策三令五申苦口婆心,還得依賴于監管的嚴管重懲,罰得肉痛了,付出了代價,才可能讓商家從包裝迷戀的依賴中清醒過來,注重包裝減量崇簡,加快商品與快遞包裝一體化。
可見,促進快遞包裝“瘦”身,也是一道經濟算術題,需要打造一把經濟杠桿,來撬動和倒逼。一方面完善環保經濟政策,提高一次性包裝材料特別是塑料及制品的稅率,對環保包裝材料及制品、循環包裝的研發生產以及回收流通,給予稅收優惠或財政補貼,提高包裝成本,鼓勵環保替代、循環利用以及資源節約;另一方面完善過度包裝處罰法規,給監管與治理武裝上“牙齒”,增強包裝規范標準的執行力。
【來源:潮州日報】
轉載請注明:無紡布產品集 ? 新聞資訊 ? 快遞包裝“瘦”身還需經濟杠桿倒逼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xx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xx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