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本市快遞包裝綠色轉型,近日,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市郵政管理局等六部門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關于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在貫徹落實國家要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上海實際,以“源頭治理、循環使用、再生利用”為導向,聚焦快遞包裝生產、使用、回收、利用、處置的全鏈條各環節,努力推動本市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實施方案》共八部分二十一條,為什么制定?主要目標是什么?如何推動快遞包裝全鏈條各環節綠色轉型……政策問答詳見下文↓
1、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上海是全國郵政行業發源地,也是國內快遞業務起步較早的城市之一,快遞行業發展具有體量較大、總部眾多、網絡健全、融合度高等特點。2020年,全市快遞業務量位居全國第7位,同比增長7.3%,投遞量位居全國第9位,同比增長34.2%,人均年快遞使用量位居全國第3。隨著電子商務蓬勃發展,預計全市快遞業務規模還將保持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快遞包裝使用量也將隨之攀升,如何打通快遞包裝全鏈條各環節治理,有效實現源頭減量、循環使用和再生利用,是快遞包裝綠色轉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在此背景下,本市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意見的通知》要求,結合上海實際,制定了《實施方案》,加強統籌指導,細化任務措施,明確各方責任,有力有序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工作。
2、主要目標是什么?
到2021年,電商和快遞規范管理普遍推行,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90%,可循環快遞箱(盒)應用規模達30萬個,快遞包裝標準化、綠色化、循環化水平明顯提升。
到2024年,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快遞箱(盒)應用規模達50萬個。本市快遞包裝基本實現綠色轉型,全市快遞包裝領域全面建立與綠色理念相適應的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包裝減量和綠色循環的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3、如何推動快遞包裝全鏈條各環節綠色轉型?
生產方面,推進快遞包裝材料和產品綠色設計,鼓勵同類別產品包裝使用單一材質材料,提升快遞包裝可回收性能;加強電商、快遞、包裝生產企業的上下游協同,設計并應用滿足快遞物流配送需求的電商商品包裝。
使用方面,推動快遞包裝綠色化,全面禁止使用重金屬含量、溶劑殘留量超標的劣質包裝,鼓勵企業采購綠色包裝認證產品;實現快遞包裝減量化,嚴格落實本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關于郵政快遞網點停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有關要求;提高快遞包裝可循環性,推廣可循環包裝產品,培育可循環快遞包裝新模式,加強可循環快遞包裝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市郵政公司和主要快遞企業在“五個新城”、低碳發展實踐區、低碳社區等率先開展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
回收方面,結合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動有條件的校園、社區、商辦樓等在快遞網點或可回收物回收服務點,設置專門的快遞包裝回收設施,提高紙箱復用比例和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率。
利用方面,結合上海實際,培育具有一定規模和能級的高水平快遞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企業。
4、對各方主體有什么要求?
《實施方案》堅持“企業主體、政府監督、行業自律、社會參與”,加速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落實企業責任,電商平臺嚴格落實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報告制度,制訂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實施方案,每年向社會發布執行情況;郵政快遞企業完善內部規章制度,建立快遞包裝治理工作體系和管理臺賬,將快遞包裝有關規范納入從業人員上崗培訓。
強化政府監督,加大快遞包裝治理監督執法力度,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和定期摸底調查,強化剛性約束。將快遞包裝相關標準實施情況納入電商和快遞行業管理,依法依規查處違法行為。
加強行業自律,充分利用電商、快遞等行業企業總部集聚優勢,支持行業協會聯合龍頭企業發揮行業影響力,制定團體標準并積極推動標準在長三角地區互認共享。
鼓勵公眾參與,針對電商快遞可循環包裝,組織創意征集大賽,探索快遞包裝全生命周期的整體解決方案;暢通公眾投訴舉報通道,規范快件投遞“最后一公里”;做好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政策的宣傳解讀,充分發揮消費者、新聞媒體、行業協會等的監督作用,廣泛凝聚社會共識。
5、有何創新導向?
技術創新方面,針對本市快遞包裝的技術難點,加強產學研銜接,鼓勵本市電商、寄遞等企業與相關領域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綠色環保包裝新材料、快遞包裝高效回收及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加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力度。
模式創新方面,支持快遞企業和第三方機構通過上門回收、信用質押、超期扣款、回投返款等多種模式,快速擴大同城快遞業務中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并逐步推廣至跨省快遞業務;鼓勵寄遞企業、第三方機構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建立可循環包裝物信息管理系統,提升投遞、轉運、回收等環節效率
轉載請注明:無紡布產品集 ? 新聞資訊 ? 關于“快遞包裝”,上海出臺實施方案!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xx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xx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